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教融合作为有效衔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途径,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新工科时代背景下,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入手,通过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从中职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符合新工科建设逻辑,也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协同育人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传统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忽略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妨碍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遵循“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理念,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本位,突出多元协同的培养过程,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财经素质链为核心,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内外协同育人平台;以多元协同为手段,构建双向协同育人平台;以“五大建设”为载体,强化产教深度融合落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探索,承载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与构想,但由于联合体主体价值取向多元特征造成组织行为复杂化、信息不畅降低组织资源均衡配置、组织目标难以整合当下需求与面向未来以及利益分歧可能消解组织发展动力等问题,亟待推动产教联合体协同治理。从公共价值创造视角看,协同治理通过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各方资源整合与提升配置水平,确保管理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实质合法性,持续优化市域产教联合体机构内外部协调关系以及强化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的应变和灵活性,进而实现高水平的公共价值创造。以协同治理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公共价值创造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凝聚公共价值共识;完善协同共治机制,夯实公共价值创造基础;并通过改进评价方案,促进公共价值成就共享,以协同治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公共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共鸣.当前,关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类型划分""层次贯通""产教衔接"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学界"融合论""平衡论""和谐论"的研究视角,一是立足职业教育本体论,一是立足社会经济适应论,均是职业教育与社会总体的跨界"弥合思维".而二者边界未变,实践中不易推动多方协同,以至校企合作"校热企冷",职普院校合并困难.  相似文献   

5.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顶岗实习这一特殊时期的校企协同育人途径,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强化校企合作、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方面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剖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物流系学生党支部在顶岗实习期加强校企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实践探索,深入挖掘校企合作途径,拓宽校企共建内容,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要求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线融合、同向同行模式建构成为了落实协同育人教学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之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却存在着师生观念、课程融合和制度建构三方面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文化育人;提升教师素养,坚持协同育人;挖掘隐性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深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委员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等多维度构建实施“2.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8.
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倒逼地方高校进行转型,高校在转型的进程中只有依靠"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高校"政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出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的目标,阐述了"共赢机制"的政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途径.长春工程学院通过"共赢机制"的"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构建了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融合".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的保障,也是促进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出发点."产教融合"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当前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实践平台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绩效考评形式化,缺乏"双师"激励机制等,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体",创建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教师考核方案,探索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制造强国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作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制造业企业等主体应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夯实制造业技能根基;做好科技创新服务,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立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锻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从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不同类型教育融通发展3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7.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