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寒山诗分为雅、俗两类 ,俗体诗表现出世俗性与叙事性的特点。世俗性是说寒山诗具有由宗教文学向世俗文学蜕演的倾向 ,重在展示世俗生活。叙事性首先表现为事件、场景、人物等因素代替情感因素成为诗的内容 ,其次表现为诗歌结构采用了旁观叙述的模式和时间布局的方式。在寒山作品中 ,俗体诗占三分之二 ,代表了其总体创作倾向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俗文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与元诗的特点之一是释、道、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种宗教教士齐聚文坛。僧诗是元诗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研究积累极少,文献散失亦多。本文对元僧诗基本情况作了概括,并就诗僧别集的散失、辑佚、考释等,作了专题研究。忽略元僧诗,导致元僧诗文献散失;文献散失,直接后果则是对元僧诗的忽略。两者互为因果。元僧诗文献研究可以证实:元代僧诗相当活跃;宋元之际士人出家与科举不再实行有一定关系,主要是出于生活方式的选择;迄于元,诗僧是受到南宋江湖诗派影响明显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辽金两朝诗僧可分为职业僧人和准职业僧人两种类型,前者的人数远远多于后者。其群体特征主要有三:丰富的漫游、访学经历有利于他们佛学知识、佛教活动经验的积累和陶冶诗情、增长诗才、提高诗艺;绝大多数诗僧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很多诗僧都具有深厚的佛学素养并在宗教事业或社会发展方面有显著贡献和历史地位。从创作的主题取向上来看,辽金僧诗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佛理禅机诗、酬赠君主诗、抒发感触诗、表现俗情诗和山居修行诗五大类型的题材。辽金僧诗的独特魅力表现在多述山林幽隐之兴的"蔬笋气"和借佛典禅籍中的话语入诗、造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宋代僧诗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偈颂赞类作品在宋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此类作品源于佛经,但又不能等同于佛经中的偈、颂、赞,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学手段宣扬佛教教义,其中的临终偈颂尤具特色和代表性。语言极为俚俗,形式灵活多变,是偈颂赞类宋僧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唐僧诗发展述略黄新亮随着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渐趋融组,僧诗萌芽、生长、绽放美丽花朵,异彩纷呈,弦歌继响,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摧级遗产;但由于传统文化概念外延的理解偏狭和其他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尘封于库,既无人对其全面整理,更逞论系统研究了。这不能不说...  相似文献   

7.
在僧诗创作历史上,寒山子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且有着与传统文人相似的生活经历,他又接受了天台宗与禅宗的佛学思想与禅法,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作充满了内外学之间,及天台宗止观王法与禅宗禅法的矛盾。而超越这种矛盾的禅境诗,寒山子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寒山子是王梵志白话僧诗到文人高雅的禅诗之间的过渡人物。  相似文献   

8.
"九僧"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是典型的僧人之诗,擅长写景,境界清淡静谧,不乏警句,但往往有句无篇。九僧诗学贾岛、姚合,其作品几乎全是五律,句法单调。杜甫之后,作五律者只能于风格上求变,发展到晚唐便已是穷途末路。如果风格上也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作品只能与前人陈陈相因,九僧的诗歌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祝尚书关键词:宋初九僧诗歌创作晚唐体宋初诗坛,先后风靡着三个诗歌流派,即“元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是文学史家的共识。宋末元初人方回编《瀛奎律髓》,其卷四七收“宋初九僧”之一文兆《宿西山精舍》诗,评曰:“有宋国初,未远唐...  相似文献   

10.
僧人作诗如果限于内学的传扬,不能向世俗拓展的话,就永远只能在宗教狭谷中徘徊,在法门胡同里踯躅。他们的劳作就无法获得世人的认同,其艺术必将日趋枯竭。王梵志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以其众多的优作对僧诗的题材与主题作了再大的拓展,完全改变了此前僧诗的偏狭局面,开辟出了一代僧诗发展的坦途。在王梵志等的开拓精神影响下,整个唐代涌现出数以百计的诗僧,创造出数以千计的诗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本文拟就此题,略抒己见,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记述了“写经僧”即法诚的事迹以及“舌根不坏”的灵异传说 ,反映了唐代群众性《法华》信仰的痴迷程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宗教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2.
唐代馆驿诗带有鲜明的俗化特征,是观察唐诗俗化的极好窗口。馆驿生活的世俗化、馆驿诗作者队伍的平民化促进诗人转换审美视野,使其内容世俗化,风格浅俗化。馆驿诗的俗化也与此类诗歌的写作目的、发表场所、读者对象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唐人馆驿诗走向俗化。  相似文献   

13.
杜甫“遣”字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含义深邃。不少“遣”字诗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多重思想。杜甫的“遣”字诗艺术形式和手法多样灵活,特色鲜明。其抒情方式特殊,喜欢从眼前景、身边事谈起,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把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戏”体、俳谐体、连章体的“遣”字诗更是诗人所独创,极大地丰富了“遣”字诗内涵,为后代的诗体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代馆驿诗带有鲜明的俗化特征,是观察唐诗俗化的极好窗口。馆驿生活的世俗化、馆驿诗作者队伍的平民化促进诗人转换审美视野,使其内容世俗化,风格浅俗化。馆驿诗的俗化也与此类诗歌的写作目的、发表场所、读者对象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唐人馆驿诗走向俗化。  相似文献   

15.
文人山居诗的兴盛早于佛教山居诗,但却与佛教山居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文人山居诗产生于盛唐山林别业兴起之时,艺术上仍属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路径;佛教山居诗则开始于禅宗的发源地,依赖的是佛教自古以来的山居传统。文人山居诗的形式以及文人对终南山僧的关注启发并影响了佛教山居诗的写作。佛教山居诗的大量出现,是佛教大德意图复兴传统、革除弊端、护持佛法、寻找出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17.
敦煌《咏廿四气诗》,共二十四首,作者依据气候、农事活动以及民俗,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面貌,其内容贴近生活风格朴素构思手法新颖,是同类题材诗歌中的佼佼者。本文介绍了《咏廿四气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与同类的唐代咏节气诗、宋代咏节气诗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感受这组咏节气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刘炳辰 《南都学坛》2007,27(3):78-79
晚唐五代诗僧贯休,虽然身居丘门僧院,但心系民生疾苦,胸怀理想抱负。其诗歌体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在内容上表现为热衷政治、关注现实人生、善恶分明的入世情怀及对世俗生活、世俗情趣的吟咏向往。在艺术上表现为善于运用富于世俗生活情趣的笔触,传达具有通俗化、平民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其讽喻诗、感伤诗在艺术上迥异其趣,根本原因在于诗人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境都不相同。前者是以诗歌作为干预现实的武器,后者是以写诗作为闲适生活的补充;前者大多写于作者志气高昂或感情深沉之时,后者大多写于作者心境悠闲平和之日,因而其闲适诗在白居易的诗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咏药诗是古代咏物诗的一类 ,它以描写药物的形态、特性 ,吟咏中药给人类带来的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用为主题。咏药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唐宋时趋于成熟。金元以后 ,咏药诗的世俗倾向增强 ,所咏之药范围扩大 ,且风格也变得较质朴自然。咏药诗是古典诗歌艺术与中药完美结合的产物 ,不仅具有认识作用 ,审美价值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