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指出 :“公、廉”既是官箴的核心 ,也是古今社会衡量循吏的重要标尺 :“为政之道 ,莫若至公” ,“廉者 ,政之本也” ;进而论述了与“公”、“廉”密切相关的“正”与“私”以及“俭”与“贪” ,以便当代社会能更多地汲取古人行政理论的精华 ,从而使传统文化中的官箴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纪宣 《金陵瞭望》2011,(25):90-90
清正廉洁包含两层意思.所谓“清正”,是指清白、正直,就是要明辨是非、奉公守法;所谓“廉洁”,“不受曰廉,不污日洁”.指的是不受财货、拒绝腐蚀。占人常讲的“公生明.廉生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是对清正廉洁的最好诠释。当下.领导于部清正廉洁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清是政治觉悟清醒.正是正气在身.廉是为政以廉.清是清身自好。  相似文献   

3.
四释“醉”与“臀”(从酒的功用看酒效文化) 《说文·酉部》所体现的还有古人的饮酒文化和用酒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酒效文化”。在古人看来,饮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会导致醉酒,用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医病,故这里选择“醉”和“医”(臀)两个字作为代表来讨论。  相似文献   

4.
“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早期“治世”概念道、儒、法、墨诸家并用,后被佛教化用,最终主要成为儒家治国的理念。“治世”的内涵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等是最主要的内涵。“治世”这一概念,还催生出了一系列衍伸内涵,并与之成体系,比如治世之音、治世之礼、治世之文、治世之诗、治世封禅、治世祥瑞。“年号加盛世”的组合概念,古人使用得极少。在典籍之中,盛世主要运用在“唐虞盛世”“三代盛世”等三代时期,“开元盛世”古人称为“开元之治”,鲜有“康乾盛世”的提法,“年号加盛世”的概念多为今人对古代国家物阜民丰状态的概括。作为概念的“盛世”运用多于“治世”可能还要到近代以后。“三代之治”与“贞观之治”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套治世体系:前者是虚构可层累的概念,往往被学人借用为申说自身治国理想的工具;后者实际发生过,是古人艳羡与师法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陶定亮 《金陵瞭望》2006,(17):50-50
近年来.江宁区秣陵街道以构建“廉政秣陵”、打造“江宁廉政先行区”为目标.不断创新廉政建设教育形式.以“五进”为主要方略,突出机关这个重点.机关中突出党员干部重点.党员干部中突出领导干部重点,稳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充分营造了“以德养廉、读书思廉、组织倡廉、警示促廉、家庭助廉、学校教廉”的浓厚廉政文化氛围.有效发挥了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礼·小宰》首定廉吏的标准为“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廉”今可释为心廉、能廉、风廉、行廉、法廉、辞廉,是对廉吏的全面要求。“六廉”思想是周人早期廉政思想的浓缩概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周人以它为思想灵魂制定了育廉教育体系——周礼,秦人以它为目标制定了监廉的社会机制——秦制。“六廉”思想引发了百家争鸣,奠定了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理论。“六廉”思想在两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中,仍然有着重大影响:推进廉政思想持续发展,廉政法律逐渐完备,监督机制更加健全,铨选制度日益合理,考核制度不断加强。“六廉”思想还为古代史学提供了主旨,受它启发而形成的官箴维护着官德官风,同样受它启发而出现的乡约、家训净化着民俗民风。  相似文献   

7.
曹薇 《社区》2011,(32):19-19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廉”为官德,“政”者“正”也,这是“廉政”的由来。南京市纪委为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资源,与南京师范大学、栖霞区委、区政府、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依托高校优势,在栖霞区仙林街道共同打造的“金陵廉政文化教育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已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作为全省首个“金陵廉政文化教育馆”,很多人对其很好奇。目前,笔者先行~步前往探秘,一进门就看见用雨花石搭成的“廉”字,还有莲花形状的“明镜”高悬,从古代的城砖、碑刻,到现代的台历、茶杯,近千平方米的展馆里展示了近干张图片、500多件实物,古今中外几百年的廉政文化在这里得以一一展现。  相似文献   

9.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古人有“日参省乎己”,就含有反思的内容。鲁迅的“每天解剖自己”,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思。反思,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因素;反思,也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不走弯路而“成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兴”,是古人借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人们用《诗经》的“兴”法来讽喻时政,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情怀与志向。“兴”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引起,它还是诗学中的一种讽喻性诗体。《毛传》“独标兴体”揭示出了作品中隐含于物象中的与讽喻相关的政治意蕴。“兴”在诗歌中具有一种对人进行“启发、鼓舞、感染”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1.
“冢讼”考     
“冢讼”是汉魏六朝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观念,它体现了世人的丧葬礼俗和宗教禁忌。借助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我们可以考证“冢讼”观念的涵义、类型及与其他相关用语的细微差别,藉此阐释和分析古人眼中引发“冢讼”的原因:有承负先祖罪孽而遭冥界仇家寻仇的,有生人不修家事或祭祀不勤而招致先祖不满施予警示的,或先祖“以小代大”寻求代过替身的,也有因墓地风水犯忌而招致祸患的。鉴于上述“冢讼”之危害,道教典籍和传世文献分别记载了禳除“冢讼”和劾治“家鬼”的几种措施和方法:“上章”、“请官”、服术酒、沐浴、“祝”驱梦魇、行“解除”术、画瓦书符、“打家先”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人面对瘟疫肆虐下的无奈和无助,转而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宁。  相似文献   

12.
“公”、“廉”、“诚”、“勤”、“俭",是延安时期干部道德的基本特征,认真总结延安时期干部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搞好新时期干部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儿童“读经”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儿童“读经”的本质是一场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在“经”的选择上,要关注文学的经典,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博性、科学性和递进性;在“读”的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兴趣,而且要处理好“阅”与“读”、“读”与“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孝”、“廉”是官员应有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两汉至南北朝7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举孝廉”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现在我们认真研究和宣传“孝廉文化”,对于当前的反对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孝”、“廉”落实到当今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过程中,就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宣传、教育感化上。  相似文献   

19.
“官清民自安”.说的是一种“和谐”.这种“官民和谐”一直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愿望。如今,倡导廉政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重点介绍了“表扬”与“惩罚”在体育教学过程工作中的作用、要求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表扬”、“惩罚”教学手法的巧妙运用,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