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熙朝儒林著名学者、儒坛巨匠李 ,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功绩卓著。其政治思想的闪光点是 :阐扬修齐治平之学、明体适用之学、重民养民之策。他认为君上能正确理解与运用“正学”为其施政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赵峰云在《出版发行研究》1992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我国现代杂家型编辑的知识结构,应由编辑正学和编辑杂学两大要素所组成。编辑正学,一般指: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现阶段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2.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3.驾驭语言文字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结构、精彩的评点力压群书,成为至今都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版本,其价值更不必多说。此版本是毛评本众多版本之一,通过对其图赞来源的分类研究,结合毛评本的评改主旨,旨在剖析出图赞编辑者的选刊标准、意图以及图赞在小说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金圣叹的思想渊源,过去的研究比较侧重于李贽对他的影响,其实,金圣叹与钱谦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交流。从金圣叹的交游来看,金圣叹有可能从多种途径沾溉钱谦益的学术思想;金氏思想中包含了重视经世和伦理的成分,这与钱氏的通经学古之说颇为接近。金圣叹与钱谦益的“仙坛倡和”本身就折射了二人在以教疗禅、返经正学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续金瓶梅》在人物命名、人物命运等多方面受到《玉娇李》的影响,这就明确了前者在创作时确实参考了后者。当下《玉娇李》研究几乎全是研究《金瓶梅》的副产品,而对《玉娇李》本身及其对《续金瓶梅》的影响研究不够。丁耀亢当是通过诸城丘家见到或听到过《玉娇李》。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似乎看过《玉娇李》。《玉娇李》与《续金瓶梅》之间关系的发现对《金瓶梅》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对近期刊行的《李颙评传》的评论,就李颙思想研究中几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迄今未予纠正的史料讹误做了澄请.作者认为,“悔过自新”说只是李颙的早期思想,用以概括其全部学术主张是不妥当的;在李颙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明体适用”学说才是真正成熟的、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船山创造性地诠释了张载关于“太虚”的观念,提出了“气”本体论,并以“气”本体作为其重新阐释儒学心性论的天道依据,全面阐发了“性”、“心”之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性情论,未发已发说,道心人心说等心性论各个层面的问题。船山对儒学心性论的解释,贯穿着“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以健顺五常之理融合于清通”的主题,突显了儒家传统性善论的主体性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圣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克服宋明理学自身的逻辑矛盾及其在精神气质上与儒门之正学的张力和偏差,以便回归儒门之正学,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至上地位。  相似文献   

8.
朝鲜诗家李瀷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潩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瀷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瀷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瀷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瀷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的研究,近年来正日渐为学术界所重视。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在其作品中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经历,却又很少有人象李开先这样,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孜孜于追忆过去或表述衷肠。其全部创作的总体(戏曲、诗、文、散曲),可视为一部“李开先回忆与随感录”。因此,考证清楚李开先的生平事迹,对研究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对正确论定李开先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地位,都是至为紧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退溪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始于中国台湾学者,到80年代在中国北京召开退溪学国际学术大会后,大大推动了中国学者对李退溪思想的研究.三十多年来,中国学者不但拓宽研究范围,加快对李退溪主要著作的出版发行,而且对李退溪思想的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这对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信念;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强化了他重视社会调查的历史基础;良师的思想和品格铸造了他学以致用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品质;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质是他重视社会调查的主观因素。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传统文化、良师引导、个人特质等方面是使毛泽东关心社会、注重社会调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孤独意识在毛泽东诗词中早已有之,到了晚年,大跃进失败,三面红旗受挫,诗思更加沉郁,一些咏史诗词描述的大都是志大才高、命运多舛的孤独寂寞的人物。从诗之角度看,晚年的毛泽东,犹如一位孤独的拾穗者,为我们拾取人生最后的辉煌,作为一名不倦的探索者,其脚步敲击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路上,苍凉的诗行是永恒的印记。诗人又像鲁迅在《野草》中描述的不倦跋涉的“过客”。捧读毛泽东诗词,面对毛泽东遗体,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相似文献   

13.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媒介批评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真实传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政治意识,是毛泽东进行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角。他推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毛泽东媒介批评的特点是:注重传播效果,力求实事求是,形式多样,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逻辑性强。毛泽东同志的媒介批评常常夹杂在文件、报告、指示当中,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常常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批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58年,人民公社在中国一哄而起,被称作“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毛泽东对人民公社一直是青睐有加的,从1959年8月19日毛泽东写给吴冷西等人的一封信中,我们或许可以窥知其“公社情结”。毛泽东打算用有力的调查材料来驳斥国内外对人民公社的指责,他认为人民公社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必须得到保护。在他本人关于人民公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均透露出了对人民公社的偏爱。以这封信为线索来探究毛泽东的“公社情结”,“小缩影”印证了“大历史”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通过对农村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形成了关于农村阶级分析的理论。该理论既保持了与马克思r4t-~分析理论的一致性,又有其独特性。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彰显了其政治动因,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1915年至1920年,毛泽东给他在一师的老师黎锦熙写了六封信,表现了他们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黎无微不至地关心毛泽东的生活和学习,毛亦时刻关心着黎的身体、学术和政治态度,相互间讨论了"德智体"、"大本大源"、"湖南自治"和"白话文"等问题。从中可看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思想性格已基本形成,可窥见他成为国家领袖后的某些路线和作风中偶然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从"新村计划"到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实践,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中国农村发展探寻出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推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格序,可谓毛泽东理想中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天换地探索与尝试,开启了中国农村发展之路探索的先河,尤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   

19.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造主观世界有两大任务:一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二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一要加强学习;二要参加实践;三要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四要自觉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对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强调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等在井冈山形成的好制度、好作风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三个支点。在这三个支点中,毛泽东又着重强调了士兵委员会的历史作用。重谈井冈山革命精神,毛泽东主要是以史为鉴,意在批评党内出现的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重在警示要防止党内出现"特权阶层"。同时也表明如何消除这种弊端,也已在毛泽东的思索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