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族作家石舒清坚持以自己的创作展现故乡西海固,反映生存于那里的回族的历史变迁、情感生活与文化要义,以对故土、母族的坚守抵达对文学纯净性的坚守。这种以“坚守”为特色的创作姿态对当下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取向选择与文化身份建构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
朝觐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宗教功课。中国穆斯林有着几百年的朝觐历史。改革开放后,宁夏西海固穆斯林朝觐实践的热情日益浓厚。作为一个时代现象,西海固回族穆斯林朝觐热忱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全国回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1995年末固原行署六县回族人口为 85万余 ,占当地总人口的 47 2 % ,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区域回族内聚力强。封闭程度高 ,外张力差 ,保持着非常突出的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但由于其经济落后 ,社会贫困而不被人们重视。笔者尝试从各种零散材料中勾勒这一地区民国年间的社会状况 ,希望能引起研究者对西海固回族社会的关注。一西海固地区自元明以来即是回族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 ,清中叶有“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的记载。但这一区域独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则是晚清形成的。同治年间西北回…  相似文献   

4.
在对宁夏红寺堡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文化适应的多维模型理论,从婚姻、饮食、宗教信仰及传统节日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策略,并从文化差异、歧视与偏见、社会支持、居住时间、自愿与非自愿、交往意愿与交往能力、人口统计学因素七个方面总结了回族生态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消除民族歧视偏见、合理配置民族构成比例、建立健全宗教设施、完善优惠政策、扩大劳务输出、普及学校及社会教育等六项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回族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6.
西海固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自提出至今,经过西海固作家不断努力的创作及评论家的积极理论梳理与建构,在文学界内受到充分关注和肯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评论,相关的评论文章非常多见.在地域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西海固文学这样一种较为典型的地城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很有必要和意义,对相关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梳理与研究更显得重要.避开此研究领域内大多数论者普遍论及的西海固文学主题,视角转向对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研究,在梳理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基础上,分析西海固文学评论发展的情况,包括西海固文学评论存在的现状、价值、视域、问题与前景等.同时,努力探求西海固文学发展与评论之间的深入关系、相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回族的来源是回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史学界在解放以前和以后就有许多研究者作过不少探讨;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外来人为主”说。 此说认为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外来人,而其中又以元时东来的回回为主,并(?)入了唐宋以来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张承志、石舒清两位回族作家对西海固伊斯兰文化及其民众的认知与书写,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伊斯兰文化、信仰、民众、审美观四个方面的异与同。张承志是以理性和激情经由艺术的途径来接近“圣”的空间,以审美的方式去践履他的神圣价值观;石舒清是在回民的黄土高原这一“圣”的空间之内生活和写作的,他的文学表达在意义上更接近于伊斯兰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城市回族散居化已成为一个趋势。散居化对回族社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回族居民从社区群居生活方式为主转变为家庭个体生活方式为主,从而导致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具体体现在回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并存。南京回族应对挑战的主要方法有:重视清真寺建设,加强宗教文化宣传,重视重大节日安排,开展慈善救助活动等,希望以此重建社区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清代西宁府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清代西宁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前期,西宁府的回族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也有不少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同光以来,西宁府的回族经营农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则在增多。正确认识和了解回族在清代西宁府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