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歇后语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已成为俗语翻译实践中的“瓶颈”。现讨论Sperber & Wilson关联理论和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并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翻译模式——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来讨论汉语歇后语的翻译问题。关联理论对两个翻译模式都有着充分解释力。就歇后语的英译而言关联理论对间接翻译有着更充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一位翻译理论家《苍蝇王》译文选段的评论与改译说明,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只起导向作用,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甚至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使翻译理论家识别译文的优劣。拿出好译作,重要的在于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底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认为应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文章通过分析翻译基本单位和语篇信息性,引出语篇分析理论,通过英汉语篇对比,进行语篇翻译相关内容研究,并把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篇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4.
学术论文汉语摘要英译是汉英翻译实践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将尤金奈达(Eugene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应用到摘要翻译中,以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对等的信息为翻译目的,以篇章为翻译单位,可以使汉语摘要的英译实践得以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硬译和汉语文法欧化等几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翻译原则,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6.
文本类型理论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翻译方法及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标准化、具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英语和汉语翻译实例分析,指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区分翻译和翻译理论的概念 ,指出翻译是指一种实践活动 ,而翻译理论则是一门学科 ,二者有所不同 ,翻译是一门艺术而翻译理论则是一门科学。另外 ,本文还指出技巧是翻译的基础 ,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科技翻译尽管其内容是科学技术 ,然其翻译过程乃是译者技术与艺术运用的结果。通过对翻译性质的界定 ,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导游词的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这一要求正好符合功能翻译理论的原则.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选择以武当山旅游景点为例举,在分析英汉导游词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汉语导游词英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商标翻译进行了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诱导译语的潜在消费者购买译名符号所代表的商品,激发他们强烈的购买欲。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努力追求原文作者意图(即商标命名者)及译语读者(即潜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通过对商标翻译方法的探讨,笔者最后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对商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成功翻译商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宏观翻译目的、文本功能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法律语言的特点和翻译原则,主张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指导法律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突出功能翻译理论对法律翻译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译学界在理论建设中存在着"执古"与"骛外"、"空谈理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诸种不良现象.翻译理论工作者应立足本国翻译理论,紧密联系翻译实践,使理论对实践真正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体系进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翻译界争论的翻译实践是否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的问题,对比了张经浩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爱玛》中译本,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得出了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的结论。并指出,忠实与通顺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汉语诗词英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在保留原诗的意义、意境及神韵、风格的基础上,就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达到诗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又尽可能的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神似和形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6.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圣经》汉译,自唐朝景教以降一直是基督宗教在华传布进程中的重要事工。然而,中国翻译研究界在解读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往往强调佛经汉译而忽略《圣经》汉译的嬗变及其影响。文章以《圣经》汉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翻译原则的嬗变,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圣经》汉译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圣经》汉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系列翻译原则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因此,《圣经》汉译研究理应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既有达到宗教传布目的之需要,也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之调适。对《圣经》汉译的研究不仅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广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翻译法,即仿拟法、归化法和移情法,探讨了汉英广告翻译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