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著作权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泛,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受到很大的冲击。如计算机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作品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进入互联网,复印和复制技术的发展等等,现有的著作权法在某一程度上保证不了著作权人不受损害。因此在立法上应该趋向于缩小合理使用范围以使著作权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复制是使用作品的最常见方式,个人使用最突出的问题则体现在私人复制方面。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限制最有代表性的制度,其典型地体现了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与促进知识与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目的。私人复制在现有各国著作权立法中少有单独的规定,它一般存于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范围之内,但它并非完全等同于合理使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研究其关系及私人复制纳入合理使用的条件是有益的,其重点在于把握复制行为目的(非商业性),最终需要纳入合理使用"三步检验法"评判。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著作权人权利扩张不可避免,著作权限制制度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限制金字塔"和"里基森光谱"学说虽然从不同角度指明了行为人在处理著作权相关事宜时的行为界限,但未免太过笼统,忽略了法定许可在著作权限制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从完善著作权限制制度相关理论的立场出发,应认真思考著作权法定许可在合理使用、授权许可和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得出法定许可是著作权限制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安排,是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达成的一种理性妥协。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也产生了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间的新矛盾,要求立法作出变革。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界限扩张的表现,其内容包括数字化权能、上载权能、传输权能和下载权能。信息网络传播权同其他著作权一样应当受到适当限制以平衡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合理确定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间的权利界限方面存在立法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造成较大的冲击。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为平衡著作权人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权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过去,传统合理使用制度起到了适当协调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使保护著作权人的专有权与资源的社会性这两方面和谐的共存于著作权法律之中。然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制度中原有的平衡各方利益的机制失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合理使用制度理论,构建出一套适合当代情势变化发展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对于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律规范,促进社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析我国新《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是对著作权限制的两项重要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赋予著作权人广泛权利的同时,也对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作了较大调整。修订后的合理使用制度,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与国际公约基本相协调;网络媒体享有了合理使用;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也得到了保留。调整后的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取消了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的法定许可,增加了教科书编写的法定许可使用,也将广播组织原有的免费使用情形变更为法定许可使用。从总体上讲,权利限制的调整,提高了本国作品著作权人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立法中最为含糊、纷争最多的一个制度 ,探究其原因 ,与著作权“合理使用”性质的界定不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合理使用”的含义和对象 ,将其性质界定为“侵权阻却事由” ,那么司法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简单化、明了化  相似文献   

9.
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权构建了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品的出现,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被打破。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权利人对作品的控制,技术保护措施应运而生,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领域遭遇了新的挑战。所以必须对合理使用制度作出调整,如扩大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统一其适用的界定标准及对技术保护措施进行立法上的限制,等等,以适应网络技术给合理使用制度所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由于网上作品著作权较之传统著作权在作品表现形式、著作权权利内容以及作品权利人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因此,网上作品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应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包括扩大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扩大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增加著作权人的作品利用方式以及重视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同时须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出版存在的版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出版出现得最多的侵权表现主要有网站出版无出版权的作品、侵犯其他网站的网页著作权、滥用修改、删节权等。要发展文化艺术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数字版权产业,解决网络出版存在的版权问题,首先要增强出版单位的版权保护意识,提高出版单位的技术保护水平;其次则必须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尽快与国际保护接轨;同时,还要通过尽快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以保护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利益。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客体及其演变是著作权理论和著作权法律制度的重要问题之一。各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表明,著作权法所规定的著作权客体保护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而且作品成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所要求的构成要件呈减少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著作权立法的变化、作品载体的变化以及作品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著作权客体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研究著作权客体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有益于丰富著作权理论和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版权保护制度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极大。数字传播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版权法的利益平衡,对版权法的主要概念以及版权人的相关经济权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因而具有极强的、难以克服的外部经济效果,版权人排除他人对作品进行使用的成本极高。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作品的私有将变得非常困难,网络环境中版权制度的走向是,版权将变为一种公共权利,作品由政府提供将是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我们送走了19世纪的“印刷版权”时代,经历了20世纪的“电子版权”时代,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版权”时代又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网络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客”,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个人作品传播方式。随着其规模的急剧扩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如何认识和协调网络环境下的博客作品传播、保护和使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版权时代的发展,作品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传播速度也更加迅捷。传统版权登记制度因存在登记成本较高、标准不一、泄露隐私等弊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困境,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推动版权登记的适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登记,其去中心化特质可以降低登记成本;分布式共享机制能够统一登记标准;难以篡改的性质能够提高登记的证明效力;弥补了既有版权登记制度的缺陷。同时,区块链技术利用自身特性建立新的版权信任机制,既能清晰地分配版权利益,又能创新传统的版权商业模式,推动版权市场的发展,最大化地利用版权的固有价值。区块链技术在与版权登记相结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既无法对作品的独创性进行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发挥版权制度原有的公示力作用。因此,必须创新版权登记规则,加快制定区块链版权平台市场准入机制,并设置统一的监管机构,将区块链锁在版权制度的笼子里,防止出现滥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形,以最终实现技术和法律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筑作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技术性的综合特点,与其他一般作品相比,其著作权问题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运用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适用条件以及建筑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内容,初步构建起建筑作品著作权制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版权合理使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版权法在修订过程中不断向版权人利益倾斜,合理使用制度面临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时代,针对图书馆等非赢利性机构的合理使用原则仍应受到重视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版权法所一贯坚持的版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创作物具有模式化创作和综合性作品片段使用侵权的特点。在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侵权认定中,适用实质性相似规则需要解决判断标准客观化问题,并且应当放宽认定标准。在合理使用规则适用中,需要考虑人工智能创作物转换性使用作品、跨类型使用作品、综合性作品片段使用量、使用作品片段质量及市场影响因素等问题。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侵权诉讼可以采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诉讼和共同诉讼模式。由此,可以使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侵权问题得到合理认定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