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悼亡词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真意切,透露出浓浓的人情美,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悼亡诗,中国古代一般指丈夫追悼亡妻之诗,而广义之悼亡诗,则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之作。朱熹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交友交游甚为广泛,故其诗歌创作之中亦多悼亡之作。朱熹悼亡诗创作情感蕴含丰富,不仅体现为对悼亡之悲、亦有感时伤事的情感体现、吾道益穷的深沉感慨。其悼亡诗的创作不仅有着一定的史实价值,亦具有颇高的艺术成就。对朱熹悼亡诗的研究,对于还原朱熹的人生经历细节、窥探其思想交流承受皆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议苏轼的悼亡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诗作为爱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就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苏轼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并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轼为他的两位夫人写过悼亡诗词,在他的笔下,夫妻除是生活上的伴侣之外,更像是知音朋友,因而丧妻之痛也更化为知音之叹。在此后的悼亡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苏轼的影响。本文意在通过对苏轼悼亡诗词的分析,发掘出其中深刻内蕴着的情感的真挚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4.
婚恋描写是《诗经》中的珍珠翠玉,而反抗婚姻不自由和悼念亡人的诗篇则更见其痛苦灼烧的光辉。那如怨如慕的抗婚诗和那如泣如诉的悼亡诗,带给读者的不仅汉是感伤和缠绵,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充满血泪的哀歌,足以窥视到当时人的婚姻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渊净化今人的性情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诗经.唐风.葛生》诗之鼻祖,情意绵延百代,香远益清,沾溉后世。悼亡诗倡导纯真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在当今构建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焕发出无穷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品读中西文化 审视异样之美——中英悼亡诗之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爱妻之亡故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方视其为永诀,格调大多悲戚;英方视其为新生,彼世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方侧重伦理,爱妻之亡故彰显其善和大义,悼亡意象多贴近生活;英方侧重审美,主要凸显爱妻之貌美才美,多是想象性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前代所有的悼亡诗中,中唐诗人元稹的作品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元稹的悼亡诗从最平凡、最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入手,写出夫妻真情,丧妻之痛,感慨怅恨,百感交集,也是妻亡后无尽遗恨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潘岳到纳兰性德,从"悼亡"的开创者到集大成者,悼亡之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该文选取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探讨各自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城子·记梦>、<梦亡妻>同是用记梦手法表现悼亡主题的佳作,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土壤、相异的人文背景,决定了两者风骚各领.本文着重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思想观念、文化性格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悼亡诗多寡不一的深层原因是缘于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中国人不能超越死亡的恐惧,所以悼亡诗特别多;而西方人对待死亡较洒脱,故悼亡诗相对较少。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是由两者的信仰和宗教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悼亦有道——爱伦&#183;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和纳兰性德都早年丧妻,他们悼念亡妻的诗词哀惋动人,流传甚广.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同,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熏陶也不同,因而他们的诗词创作手法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悼亡诗背景、意境和声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在表达哀思的方法上迥然不同,但他们对亡妻的思念、追忆是一样的情深、感人.  相似文献   

14.
境遇与心情     
周国平 《社区》2013,(17):58-58
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句句无比沉痛,句句无比真实,句句有千钧之力。悼念的是去世十年的爱妻,却准确地写出了每一个曾经痛失爱侣、亲人、挚友的人的共同心境。  相似文献   

15.
元稹悼亡诗历来为人所重视 ,原因是从其悼亡诗中可以窥见其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从元稹身世所造就的浓厚亲情、细腻的感情触觉 ,以及患难夫妻间特有的情感着手 ,通过时代背景、个人遭遇以及佛教精神等诸多方面来论述其悼亡诗悲情之缘起 ,以图展示元稹作为诗人个体所具有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6.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叉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许杰在1975-1976年间写下大量旧体格律悼亡诗词。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家庭生活的追忆,表现知音已逝的孤寂以及无坟可上的凄凉。在艺术表现上,它们具有感情强烈真挚,语言平实素朴,注重细节刻画等特点。这些悼亡作品的写作,首先缘于作者对妻子深切的爱恋和怀念,同时也因为作者当时内外交困、凄清落寞的现实境遇和对妻子所怀有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19.
《青玉案》是北宋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词中体现了愁之广、愁之密。其所写之愁包括仕优而不能仕之愁、望美人不至之愁、悼亡妻之愁、暮春之愁。这四愁是作者心境的表达,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祭奠、悼亡死者的诗歌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悼亡诗,一类是哀伤诗。清代诗人乔亿集中共有此类诗歌58首,数量较大,成就较为突出。本文拟从其该类诗歌的数量、内容、特点及原因探析来研究,以期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乔亿其人其诗,并给予其悼亡诗、哀伤诗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