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法治是人类自身理性关怀的方式和手段,只有良法才能体现人文价值。能够反映公平正义原则,逻辑结构和内容合理并保障人权的法律,才是良法。在法治社会,人人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是最高的办事原则,法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才具有最高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良法价值构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周刚志 《南都学坛》2003,23(3):81-85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良法治国” ,良法价值构造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与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从法律价值的理论视角来看 ,法律的优越品性与功能是良法价值构造的客观依据 ,法主体的利益需要是良法价值构造的主观动因 ,而法律的创制活动则是良法价值构造的现实途径。确立一种合理的立法体制、正当的立法程序与有效的立法监督机制是保证“立法”之“法”为“良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良善性是法律内在的精神、理念,是法律成为法律的根据和前提,是法治的精神支柱。本文认为,良法是法律的形式良善性和实质良善性的统一,而法治就是形式良善性和实质良善性统一的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5.
法律品格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是"良法之治",而良法必须具备应有的品格,即一般性、将来性、明确性、关联性、平等性、适度性。为此,宪法要求立法者必须遵循个案法律之禁止原则、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明确性原则、不当联结之禁止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前,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模糊、层次较低和法律信仰缺乏。要克服这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大力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水平,特别是要确立“良法”标准,使“良法”建立在民主、科学、道德、协调的基础上;二是通过消除历史和现实中的消极因素,使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对法律的坚定信仰,确立法律至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6年完成的伟著《政治学》中完整的阐释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提倡法律的神圣权威以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氏法治思想体系的解读,认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培育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而良法的确立也必须是在本土资源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 ,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 ;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 ;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 ,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 ,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以良法标准指导我国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良法治国"。良法在内容上必须反映客观规律、体现正义、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良法也要求形式上的科学性。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立法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仍存在不少隐患,没有达到良法的要求。我们要明确立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念,确保法律体系的平衡、协调,确立正当的立法程序,努力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完善我国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法律效力不应仅被理解为法律对其所规制的对象具有的基于强制压力下的约束力与保护力 ,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实质效力。即法律为人们所认同并自觉遵守 ,它体现为主体将法律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守法行为。法律实质效力是衡量法律是否真正具有效力的标志。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良法和民众普遍的法律信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度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法学界对法律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法律方法论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觉醒的方法论意识,不仅引发了人们的理论兴趣,而且对司法实践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量专著、论文的涌现,使我们看到法律方法理论更趋体系化,而具体的法律方法,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的研究更加深入,类型(化)、拟制、类推、法律原则、法律渊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新进展。此外,学界在部门法学以及法律史方面均对法律方法做了一定的探索。从总体上,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尚存在若干局限性,总结和改进这些不足有助于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近年来,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逐渐升温。关于法律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的含义、主要内容及理论体系,法律解释研究的进展及研究走向,哲学解释学对法律解释的深刻影响等问题,学界提出了各种看法。尤其是,法律论证作为一种新兴的法律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法治理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方法的应用也离不开价值衡量(利益衡量)、法律推理等传统法律方法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哲学是关于法的哲理的一般学说,其理论基石是法哲学体系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法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回答"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的问题,对前者的回应揭示了法的本原,而对后者的答复说明了法的表现形式亦即法表象.从而法哲学体系相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法本原论,一为法表象论.法本原是人类理性、阶级意志和社会经济要求的整合,法表象是观念法、实证法和存在法的统一.法本原论和法表象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辩证地构成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在大陆民法学中,特别是在德国法系民法学中,法律行为的研究居于核心地位。法律行为制度理论是传统民法学理论中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然而,人们对法律行为内容及其构成要件的相关研究却不多。法律行为内容的四个构成要件为:要素、常素、偶素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与服务行政观念的确立已使行政法学界较多地关注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问题。传统理论过分注重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轻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行政法律关系以直接管理为主导,不利于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行政法朝着文明、民主及科学的方向发展。得益于行政法理论的进步和行政活动实践的发展,试就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提升问题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分析作为存在意义的法律解释,能够发现法学前见作为法律解释前提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法律解释学应恢复前见的合法地位,在法律解释的视域融合过程中领悟相对客观的法律真理,剔除不合法前见,使前见不断向前发展。法学前见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凸显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而法学前见的特征表现为历史性、开放性、创造性、实践理性和客观性等几个方面,其中,法学前见的客观性对于实现法治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良心法治意味着以常识、常情、常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法制的创建和运行。在常识、常情、常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良心法治是正义之治、民主之治和程序之治。良心法治需要良心教育作为一个主观因素,而良心教育便是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行为在内容上具有维权性,在行为方式上具有行使合法权利的属性,在价值上具有正义性。对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应当充分肯定。法治社会,对政治问题应尽量采取法律手段去解决。为此,要完善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律,保障村民村委会选举权的行使;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使诉愿能够顺畅的表达,克服思想上对村民群体行为妖魔化的倾向和立法上去游行示威的价值取向;面对村民群体行为应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应对,不应采取过火的行为去压制,或者采取拖延、躲避等消极的做法,造成新的不满情绪,导致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