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截至2004年底发行的全部可转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告对股东价值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将可转债按股性价值大小排序后发现,发行股性可转债对股东价值的负效应小于发行债性可转债的负效应,这与Myers和Majluf(1984)模型的“优序融资顺序”不一致,反映了中国市场特有的“股权融资优先于债券融资”的融资顺序选择。结合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结构,在回归分析中引入反映“二元”股权结构的变量,发现可转债公告效应不仅与股性价值负相关,与公司规模和发债规模负相关,且与股权流动性结构、非流通股帐面值和财务杠杆等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量正相关。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与治理结构的变革对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两种模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同时使用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二者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引起公司业绩的长期下滑。相对而言,真实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之后业绩滑坡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修正了以往文献将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滑坡完全归因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行可转债已成为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本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利用Logis- 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公司财务杠杆、成长性、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募集资金规模及行业因素同上市公司在可转债与增发A股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可转债融资选择倾向与财务杠杆呈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盈利能力和募集资金规模呈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与公司成长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艾林  曹国华 《管理世界》2013,(11):174-175
本文以2007~2011年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济绩效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大,那么经营绩效则越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行全流通发行并上市的国内深市A股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IPO抑价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抑价与上市公司年龄、上市首日换手率,发行前后摊簿市盈率、上市首日市净率和上市首日市场回报率正相关,与中签率和发行价格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徐细雄  刘星 《管理学报》2012,(3):459-465
通过在职消费、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和现金股利支付4个变量间接测度管理者攫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并运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权益、债务和可转债3种不同融资方式下(横向比较)以及可转债发行前后(纵向比较)企业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将导致在职消费和自由现金流的降低以及现金股利支付的增加;但在抑制管理者过度投资中可转债并未发挥积极作用。研究结果为优化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将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相关事件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可转债发行和转股启动等事件均具有显著非零的股价效应,而股东大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发行公告和可转债上市等事件不存在显著非零的异常收益。这表明市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反应有一个过程.并非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后市场就已经消化了公告的内容。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可转债融资行为所引起的异常收益,可用总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通股比例、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以及稀释度(或相对发行规模)等因素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刘娥平  施燕平 《管理科学》2014,27(5):91-103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影响公司的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大小,故发债公司存在基于评级的盈余管理动机。选取2007年至2012年发行公司债券且具有信用评级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发债公司获得首次评级之前盈余管理的分布状况,运用OLS和oprobit回归模型验证盈余管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与首次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债公司在获得首次信用评级前,正向的盈余管理程度持续上升,评级后出现持续下调甚至为负的现象;控制公司正常应计利润后,发行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首次信用评级之间正相关,且主体信用评级表现显著,说明评级机构的决策受发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另外,债券收益率与信用评级负相关,而考虑盈余管理与评级之间交互项的影响时,市场参与者面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将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加以补偿,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弱了评级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沪深两市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但是,并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股权集中度、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公司法规定的合理范围内)、独立董事的比例、管理者薪酬显著负相关。为了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当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对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优化上市公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债务协商机制引入利用普通股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企业,在一个动态模型框架下分析其对债券投资者行为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首先分别对采取破产清算和债务协商下,利用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融资的企业建模;然后利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给出企业证券价值的显示解;最后通过数值结果分析债务协商机制的影响并给出经济解释。数值分析表明:相比企业破产清算,协商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股权价值。当股东的谈判能力在一定的范围时,协商可以提高债券价值、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加社会福利。股东谈判能力越强,可转债投资者的转换时机越早。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可转换债券的融资理论,为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的去杠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虑可转债券的违约风险,研究如何用违约风险下的三叉树模型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首先本文使用Black-Scholes公式测算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的违约概率。其次,在计算可转债的债券价值时,将相似经营业绩和同等风险的企业债券收益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现金流的现值,以反映相应的违约风险;在计算可转债看涨期权价值时,本文在三叉树模型中引入违约概率,重新计算调整后股票上涨、下跌的幅度和概率,得到基于违约风险的三叉树定价模型;最后对中国市场中实际的可转债——新钢转债进行了定价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原创地提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的可转债定价模型,将基于PLS的美式期权定价方法拓展到了可转债的定价;与传统模型相比,可以更好地解决多因素扰动条件下的可转债定价问题和可转债条款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利用上述定价模型,本文计算了2004.8.1-2005.8.1期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31只可转债的理论价格.实证结果显示,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可转债实际价格运动路径,价格估计误差在5%以下.说明该方法在实际中是可操作的,可为实际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数布朗运动下带违约风险的可转换债券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均衡定价方法,考虑股票价格和公司资产价值服从分数布朗运动以及存在公司违约风险情况下的可转债定价问题;建立相应的可转债定价模型,采用拟鞅定价方法,得出了欧式看涨期权的显式解,进而得出了可转债定价公式;最后利用数值算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公司违约风险、股票价格和公司资产价格的长程关联性是可转债定价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机利率条件下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经验检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市场的实际数据对随机利率条件下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作了经验检验,发现在可卖空的市场条件下,对处于实值状态的可转换债券可直接获得满意的定价,对处于虚值状态的可转换债券需要考虑债券的恶意违约风险,在加入风险补偿后也可获得满意的定价。在中国不可卖空的市场条件下,这一定价模型仅对进入转换期的可转换债券的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个人有限理性和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投资家(VC)与风险企业家(EN)面临双边道德风险,论文将风险投资项目划分为创业初期和开拓产品市场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特征进行了刻画.通过引入VC与EN相对努力成本效率系数,讨论了在满足VC和EN效用函数及设定的约束条件下,控制权在VC和EN间相机转移情况下可转换债券是否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可转债市场中理论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偏离问题,通过将公司代理成本融入规范的资产定价模型,得到基于代理的可转债定价模型,证明结合代理成本的可转债定价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可转债市场价格和所谓的"理论价格"之间的偏差现象.本文还运用数值分析方法检验分析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可转换债券的"微笑现象",与实证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期权博弈的可转换债券最优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行者和持有者的最优策略分析一直是可转换债券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基于期权博弈分析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可转换债券条款中利息、赎回公告期、硬赎回约束、软赎回约束以及红利对发行者最优赎回策略和投资者最优转换策略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可转换债券最优策略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对可转换债券条款的设计和定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险投资中存在风险投资家现金索取权和对项目的控制权分别规定并普遍使用可转换优先股的特殊现象.在不完全合同的框架下,对比了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可转换优先股融资下,风险投资家对项目控制权实施的效率.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债权融资下风险投资家事后会过度控制项目;股权融资下风险投资家对项目控制不足;而可转换优先股则使得风险投资家事后实施社会有效的控制强度.这表明在风险投资中,可转换优先股分配的现金索取权是风险投资家事前取得控制权的有效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0.
We model convertible bond call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where, unlike Harris and Raviv (1985), we consider a nonzero call price and a call notice period. In the model, the use of underwriters conveys negative information. Consequently, the stock price decline is greater for underwritten calls than for nonunderwritten calls. Furthermore, underwritten calls are made earlier and when the conversion option is less deep in the money. Underwriting commissions and the stock price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a call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that the conversion option is in the money before the call.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is paper and Singh, Cowan, and Nayar (1991)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s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