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实现七个转变。在人才标准上,必须从唯"学历、职称"向重"能力、业绩"转变;在人才选拔上,必须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在人才使用上,必须从"追求完美"向"扬长避短"转变;在人才流动上,必须从"刚性化"向"柔性化"转变;在人才聚集上,必须从"引进人才"向"追随人才"转变;在人才环境上,必须从"硬环境、宏观环境"的改善向"软环境、微观环境"的优化转变;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从"一次性培养"向"终生培养"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3.
浚县方言中的"在",它的语音形式、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据推测,"在1"可能来源于近期的共同语;"在2"在3"在4"在5"是浚县方言的固有成分,它们具有同源关系.其中"在2"是源头,"在3"在4"在5"是从"在2"发展演变而来的,形成了渐进的演变链条.浚县方言"在"的演变进程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5.
"袂"和"袖"在"衣袖"这个义位上,形成同义关系.东汉时期,口语中"袖"已开始了替换"袂"的进程,魏晋两朝更替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口语中完成了"袖"对"袂"的替换.  相似文献   

6.
耿宁先生在《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梳理了其后学在"致良知"问题上对"心体"、"意念"、"良知"和"工夫"之间关系的看法。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在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中,在"致良知"及"格物"问题上对王阳明及其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立了本,但在"格物"方面的"遗物"导致阳明后学丢弃实学。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阐发了辩物析理的思想。熊十力认为,这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即见证本体后不可废量智,一切格物之事皆以致良知为本,方能达到他所期待的"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的本质在于通过舆论的"说"使得社会的意见被"听"到,表明社会一直"在看",进而将公权力置于被"看"的境地,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了形成真实有效的"看"与"说","在看者"与"在说者"必须是真实的公众。但是"在看"和"在说"的前提是"能看"和"能说",它直接决定了"看"与"说"的质量与效果,而这是舆论监督本身无力完成的任务,因此舆论监督背后的基础在于异质社会力量之间平等的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8.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新思考,试图打开一扇领悟"思与在"真实奥秘的全新大门.笛卡尔所论证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有着确立人类自身主体地位的功效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他面向生活世界的深沉思考.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既是承认"思"的形上之气质,在人类思维领域为人类自身能力"立法";又是在"在"之中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于"思"与"在"关系的理解."思"与"在"不再只是对于"谁是第一性?"亦或是"本体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探讨,更多地表现为为体现"我"的世界的"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因此,"在"不仅体现笛卡尔对于客体实在性的关怀,也表现出他对真实生活世界的领悟.所以我们认为笛卡尔是从"我思-我在-他在"的凸显主体之认识道路拓宽到"他在-我在-我思"凸显生活世界之实践道路,其意在引起一种新思考,形成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语素"吧"的三种分布形式:语素"吧"有这样几种分布:一个出现在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中,如"酒吧"、"网吧",是一个半自由语素,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吧1";一个出现在句首,如"吧"的一声、"咔吧"等,是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吧2";一个通常出现在句末,如"你去吧"、"好吧"是句末语气词,我们称之为"吧"."吧1"和"吧2"是同音词,而"吧1"、"吧2"和"吧"之间,属于同形词.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要改变照搬西方创新模式的状况在创新的路向和路径方面,要从"天人相分"转向"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整合"天人相分";在创新对待事物的演进方面,要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在"生成论"统领下整合"构成论".在创新的"求真"与"求善"方面,要从科学主义转向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使真与善有机整合;在创新的动力方面,要从"个人主义"为主导转向"整体主义"为主导,打造一种新型的"整体与个人"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中学,"研"中学,"撰"中学,作为现代文学的学习或研究者,至少应该在"阶梯四层次"、"三点连一线"之中有自己的"操作实践".在"古与今"、"中与外"、"雅与俗"和"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上有较为宽阔的"知识疆域".在科研选题上先得去作学术"勘探"和"考察",这种的选题才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在科研上我期望能完成"起家"、"转移"、"回归"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愿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有着同样的道德诉求,但是两者的实践语境是不一样的。佛教在"为己"修行的基础上来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儒家则是在"为人"修身的基础上来实现"克己复礼"。不过,佛教的"为己"修行并不是自私,而是"回归自性"的"净心"。佛教的"净心"固然有"自利"的一面,但佛教就是通过这种"自利"的"净心"来开出坚实的"利他"道德的;而且在佛教修行中,"净心"和"利他"并非是历时性的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净心"的过程即是"利他"的过程,"净心"的同时就在"利他",这就是佛教修行"自利利他"的道德定律。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在古诗词中"瘦"字的大量语料,说明"瘦"字作为形容词、动词时以及在"瘦"字转指名物时的语用意义。研究"瘦"字在古诗词中表达意象与传达意境的意义和作用,试图说明"瘦"在古诗词及专有名词中被大量使用的因素,论述"具体语境"在丰富词语含义和传达说话人特有的"言外之意"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主是什么?--关于西方民主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政体及其理论的讨论,是西方思想史上少数几个历久弥新的传统论域之一."公开、自由和公平的选举"是理论和政治评论界据以确认"民主"的通行标准.但在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这一标准往往因为西方背景的缺失而失去其有效性.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在"民主"的"人民统治"这一本义之中,隐藏着"谁"是人民,以及由此而来的"谁"统治和统治"谁"等一系列问题.在讨论"民主"必然要涉及的"民主"与"自由"、"平等"的关系问题之中,左、右两派的长时间对垒,也总是发生在"人民"是"谁"未曾厘清,因而误置先验层面问题与经验层面问题的一系列混乱背后.而这种混乱与西方思想史上将先验形式与经验内容截然两分的思想传统紧密相关.在历史经验中与我们遭遇的"人民",总是持有某种先验形式或逻辑形式,其"身份"或"人格"具有某种普遍有效性的"人民".因此,"人民"之得以认定,是以"人民"的方式如此行事得以可能的逻辑形式为据,并非以经验层面可获确认的"大多数"或"全体"为据.经验层面的"少数"、"多数"或"全体"既可能代表"公共利益"、"公意",也可能代表"私人利益"和"私意".只是在人们据以表示其意愿的逻辑形式处,"公意"、"私意"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才得以区分.而"公共事务"以"多数"决定,不过是在说,在某事当前处,"多数"的意愿可能是对于有关全民的某事而言更好的选择,但这决不同时意味着只有这种可能更好的选择代表"公意"或"公共利益",票数不够多的其余选择在此表达的是某种"私意"或"私人利益".如果"少数"和"多数"在此都是基于其普遍有效的公民身份并且是在为与此身份有关的某种事项作出选择,那么,所有这些不同的意愿都在表达"公意"和"公共利益".唯一不同的是,所有人都同意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刻,他们选择"大多数"的意愿来作为大家有关某事的共同意愿.如果我们清楚地区分了与"自由、平等、民主"有关的经验层面的问题和先验层面的问题,我们将可能更清楚地界定"民主是什么",也将可以更清楚地懂得"自由、民主、平等"不过是对普遍有效的人格形式的不同表述形式,相互之间在根本上不可能有不能融贯和互洽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屈君而伸天"思想是在继承"绝地天通"、"天命靡常"、"王权天授"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开拓,试图在人治的封建政体中,用"天之权威"对君权产生道德约束,使"天"、"君"、"民"三者实现相互制约。当代社会,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执政官员如何加强自身道德自律,以民生为己任,达到"权力"与"义务"的协调发展,这便是董仲舒思想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围绕"此在"与"他者"的理论内涵展开论述,指出"此在"和"他者"的具体哲学含义,重点阐释它们在大学文化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此在"是"他者"的"此在","他者"为"此在"而存在的内在逻辑思维,显现出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内在张力和发展维度。能否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影响着图书馆本身的发展,而且决定着其存在之基础的大学文化的品质和未来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8.
动词"奔"的使用可追溯至诗经时代,但表方向的介词"奔"的产生在明代前后,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奔"出现得更晚,可能在20世纪前后。动词"奔"语法化为介词"奔"的必要条件是"奔"出现在双动句中。  相似文献   

19.
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译者隐形"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隐形"文本中"译者的主体性"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反驳了"译者从属"的看法,阐明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指出"隐形"中处处不见译者,但仍处处可见译者,进而提出"译者隐形"文本中的"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体现在隐形下译者对文本的阐释、转换和再创造,还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有目的的操纵的论点;指出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提倡译者树立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颈"语义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及其发展,"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频繁;"颈"、"项"和"脰"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颈"开始替代"领"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元明清时期,在北方方言中"脖子"逐渐取代"颈"来表示颈部,而在南方方言还一直使用"颈",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