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法律文本翻译过程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语境关系顺应及动态顺应为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义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Jef.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探讨了该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指出,译者应动态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恰当选择翻译策略以避免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顺应性主要涉及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方面.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翻译活动既受到所处的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又不断改变着其所在环境,因而翻译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具有协商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也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提出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本文在简要介绍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同时认为翻译是文本和译者之间动态的顺应及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境顺应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翻 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不仅要顺应于语言语境,还要顺应于交际语境,翻译时语境还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因素,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8.
语境对影视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影响,译者对语境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通过举例详细剖析了内在语境(语言因素本身)和外在语境(非语言因素)会对翻译影视文本造成的影响,并指出译者只有将这两种语境与剧本语言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影视作品完全彻底的理解.译者必须时刻考虑到语境对影视文本翻译的影响,遵照相关规律,准确传达影视情境,使语言转换中的文化意境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9.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种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顺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交际语境,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了汉语世界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曾玉萍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6):45-47,63
语境动态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的选择必须和语境相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也涉及到在目标语和原语之间进行不断选择的动态过程。赛珍珠几本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同样应符合语境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2.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是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用该理论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及其本质,认为翻译实质上是变异、商讨、顺应并据此作出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过程是基于这三个语言特性相互协作共同持续于话语产生、理解与转换的动态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术语翻译是将原语术语的语言符号转变为译语术语语言符号的思维过程,故而术语翻译必然会受到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的制约。从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视角,对术语翻译的“现有译法”和“找译译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论断是“现有译法”的理论基础;索绪尔语言符号不变性论断是“找译译法”的理论基础;“找译译法”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现有译法”适用于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现有译法”误用到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术语翻译难,术语误译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顺应理论框架下,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因素顺应两个维度对翻译转向进行探讨,提出在语言和文化结合的前提下进行翻译的综合性研究,并试图总结几点有价值的启示,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语境关系顺应为词义选择和语篇衔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动态顺应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避免了翻译策略选择的争论;最后,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为翻译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和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转换是翻译的实质,它作为翻译技巧的全部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而转换法是宏观意义上的综合性翻译技巧。我们认为对翻译而言,原语和译语就是两种语码,翻译是不同语码的等值转换,而转换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翻译技巧。文章就国内外学术界对翻译的实质及转换法概念加以探讨,并从汉维翻译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述运用转换法这一翻译技巧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