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妮在《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昭示我们,当代的中国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化环境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要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葆有文化反思的思维意识,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中寻求文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民族精神要换一种眼光──以全球眼光对民族文化定位 ,要换一个坐标──以开放、融汇、更新、创造的坐标思考民族文化艺术如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弘扬民族精神要开掘、发挥中华文化在兼容并包、开放融汇中不断创新的品格 ;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 ,在当代全球文化总格局中对民族文化作新的把握 ,还要下功夫做好双向话语转换 ,在转换中接轨 ,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3.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陇西敦煌人"的研究,涉及丝绸之路研究中敦煌佛教和陇西敦煌人迁移的重要问题。敦煌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阳地区曾是北朝晚期北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域。安阳灵泉寺岚峰山第42号龛"陇西敦煌人"的碑刻题记,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佐证,也是研究中原与西北地区间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核心是"融汇-探索-创新"。创新的基本方法是"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创新的表现是"四个出入"——出入于百年来中国画的各种创新路经,走自己的新路;出入于大生活和大生命,以生命体悟催化艺术创新;出入于黄河文化、西部文化,以新异文化因子改变画坛格局;出入于绘画的中法和西法,执守国魂西用,拓出新意。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文化的输入还是输出,都必须坚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推动文化交流,既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吸收和利用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去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将体现着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推向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这一原则,当代中国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同样需要贯彻这一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交流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文化的输入还是输出,都必须坚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推动文化交流,既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吸收和利用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去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将体现着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推向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这一原则,当代中国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同样需要贯彻这一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在,而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文化,曾在白族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白族大本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本曲属于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形式表现;其曲本散韵相间,道白为汉语,唱词为白语,唱腔结构形式属联典体,各个典牌可用于抒情、叙事,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导用"七七七五"的白族山花体格式;内容多数是移植自汉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是汉族文化和白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其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在现阶段,大本曲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讨论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离不开对中国创新文化这一根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文化对整个社会创新理念的凝练、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制度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日本创新文化的典型特点是:善于团队合作与交流、善于有组织地学习和持续改善、民众有创新型的消费倾向等;美国创新文化的突出特点是:"try"的文化、宽容失败的文化、诚信文化及其体系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创新文化方面也有体现爱国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文化。但是,当前我们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官本位"文化、过分迷信权威的习惯、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小生产者意识,以及诚信文化的缺失等不足,这些都阻碍了创新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趋势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这一语境,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文化创新是文化整体的创新;文化创新,必须进行中西方文化整合;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化过程进行整合;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3.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4.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就业压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限制了劳动需求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是缓解我国资本深化、教育深化的重要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