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8年直至逝世,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随之,他的美学思想,也从唯物主义上升到辨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鲁迅美学思想的日臻成熟,是由于他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果说早期,鲁迅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常常表现出自相矛盾,无法摆脱“超功利”和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两种片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纯艺术”观的核心是反对艺术实践中的任何功利目的。这种思潮初发时,是对资产阶级社会成规的一种革命,有其积极作用。其强调艺术本身固有规律和特点的一面,至今仍不无道理。但“纯艺术”观把艺术目的与社会现实生活完全割裂,把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完全割裂,则属谬误  相似文献   

3.
法国学者伊夫·瓦岱对现代性“断裂”的美学界定为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断头”形象普遍存在于鲁迅小说中,它是鲁迅文本结构艺术性断裂的象征符号,并表现为三种形式:语言的、结构逻辑的和叙述主体的。同时,“断头”作为一种民族记忆形式,蕴涵着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悲剧性判断。  相似文献   

4.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鲁迅后期为什么会专心致力于杂文的创作呢?其根本原因,并不是“非功利观点所致”,恰恰相反,正是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这种悖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这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由于“马拉美星期二”①的影响以及对音乐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德彪西在音乐领域中创立了一种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上,德彪西不仅是以作曲家、钢琴家的声誉名垂史册,而且在音乐评论方面也显出具有较高的才能.《克罗士先生——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一书收集了德多西的音乐评论短文三十六篇.通观此书,我们可窥见德彪西美学见解的一个概貌.德彪西的美学思想涉及到了音乐艺术的诸多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形式与内容”,“艺术美与现实美”,“审美感受”以及“印象主义美学原则在音乐中表现”这几个方面去评论.  相似文献   

10.
五十多年前,革命导师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文化》一文,这篇论文是为粉碎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反动谬论而写的。当时,波格丹诺夫、普列特涅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在“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的幌子下,散布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哲学,鼓吹一种荒唐的所谓未来主义艺术观,他们否认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反对无产阶级利用历史文化的卓越成就,荒谬地提出用“实验室方式”即把自己关闭在“工作室”里臆造什么“纯无产阶级文化”,而使苏维埃文化的发展同社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之一,体现在形象性之中;而通过艺术典型化途径塑造社会相“类型”形象,则是鲁迅对杂文艺术的独特创造,也是赋予杂文以艺术本质的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许多研究文章所指出的,鲁迅杂文塑造的“类型”形象,也是一种蕴含艺术特质的完备的艺术形象。按照美学规律,艺术一经产生,便具有审美特性,呈现出形式各别的美的形态,从而给人们以愉悦快感,或陶冶人的心灵情操。那么.杂文“类型”形象给予人们的是怎样的艺术美感呢?或者说,形象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出美的形态的呢?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927以后鲁迅看取社会和想象历史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知识者,鲁迅意识到阻挠革新的“大众”是一个难以切割的社会整体,而出于道德立场的选择他又以“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两相对立来划分社会。鲁迅视“大众的哑”为其漠视、反对革新以及屈服于被压迫之地位的根本原因;鲁迅寄托其历史理想于“无产阶级”之上,以其“开口”表达为构筑未来理想社会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极为丰富珍贵的宝藏。在美学上,他虽无专门著述,但在其毕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往往结合着艺术问题的具体论述,深刻地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仅就其前期关于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美学观点加以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15.
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门罗在反对“思辨美学”的抽象性和“实验美学”的机械性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美学”.它从研究艺术作品的角度切入美学,把艺术作为美学的核心和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美学.但是,门罗对认识论和实证科学的迷恋,使他的美学遗忘了情感这个阿基米德点,结果美学被置换成一种技术学或知识学.这样,门罗的美学不仅没有走向他自己所期望的科学的美学,反而堕入了一种新式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确立的审美“超功利”是美学的自律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功利,直接体现为精神机能的协调运作。布尔迪厄确定美学的社会学维度、自称“反康德”,卡尔松、伯林特以人在环境中的“参与”为依据否定美学的自律性,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瑕疵。美学在经济和生活领域的价值,最终来自它的自律性。艺术和生活合流、把传统的美学原则运用于当代艺术,暴露了传统美学的缺点,艺术美学因为缺乏超验层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说艺术美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美学的批判性源于艺术不断创造新形式的使命,在指向自身和指向世界的辩证关系中进行批判,不能从抽象的形式主义角度理解自律性,它是具体的——包容涵纳了审美对象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大凡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艺术家,总是坚持艺术的真实律、功利律和美感律的。吴晓邦作为中国现代新舞蹈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正是严格遵循这三个规律,创作了中国现代新舞蹈杰出的代表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舞》、《饥火》等舞蹈的。本文试图论述吴晓邦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是如何从美学的高度,去自觉地把握舞蹈艺术的真实律的。一、真实性和真挚性的统一吴晓邦早期舞蹈美学思想曾受到过古典  相似文献   

18.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一书中用概念对举的形式提出了“五对概念”,借以表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差异,以及人对艺术风格和形式知觉方式的变化.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对视觉形式美学的发展、对艺术研究范式的建构都意义重大.同时,由于兼具“纯形式”与文化精神的内在特征,它成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从视觉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的演进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