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书法艺术表现情感一说历来有很多论述.人们常以"艺术创作表现作者情感"这一出发点去理解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审美阐释陷入困境.当我们用苏珊·朗格的艺术情感理论来诠释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方式,就会准确理解书法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所在.在创作和欣赏中,可以进一步从文字符号涵义,书写活动过程以及书法特定的造型、风格等方面来把握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2.
情感表现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任何优秀的绘画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表现。本文从情感表现是绘画创作的动力和重要内容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情感表现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形式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精神情感的象征性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论中 ,有两大基本体系 ,一是自然物象说 ,一是人格象征论。本文试图从形而下书法的点画技法到形而上书法的风格品位及书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上 ,探讨人格象征意识在书法艺术精神构成中的意义 ,同时对人格化书法的情感内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契合自然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唯变所适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充满激情是书法创作的自我状态,气韵生动是书法创作的生命主题,返璞归真是书法创作的人格真谛.只有从创作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原则,才能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顾晓晖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5-87,90
本文介绍了歌唱的二度创作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歌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歌唱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表现在歌唱的最高层次,最终目标是要将确定静止的声乐作品包含的声乐形象,通过科学的发生方法和技巧,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再创造出具有原作和歌唱者本人所应有风格的音乐形象,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实例加以具体分析。从而对声乐作品本身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和音乐形式有其独特的"形象"。即对作品情感表现及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与布局。通过举例对声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及体会,使其真正的把声音,呼吸,吐字,感情带进歌曲中,达到艺术歌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国四十年来的书法艺术,经过曲折的发展,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书法热”阶段。在这股潮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国后逐渐形成的新的创作倾向,可称之为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倾向。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倾向,不仅与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相比焕然一新,与书法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也都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解放意识和个性色形。  相似文献   

7.
“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体的简约、精炼 ,更重要的是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敢于省略情感的表现和主题的揭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创作就有注重表现事件过程而省略人物情感脉络、隐藏主题思想的特点。海明威“冰山理论”对小说创作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在曹禺的一生中,对于话剧创作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用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在他的早期剧作《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系统的思考。他高度肯定了人的"蛮性"、欲望、情感并赋予其人性解放的意义,同时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人性若要圆满,必须对人的欲望、情感进行提升,路径有两条:一是宗教,一是理性。  相似文献   

9.
对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好的二度创作,离不开好的歌唱技巧,广博的知识和修养以及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能力,只有这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首作品才能表现生动。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巨大诱因和动力。从创作心理的角度看,情感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巧妙的移情入文、情感变异及强迫心理等特点。一个文学形象的成功就在于作家对情感艺术的成功把握。  相似文献   

11.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在法度恢弘、书法家辈出的辉煌时代中撰写出来的,它站在历史的高峰和时代的前沿去观照书法,打破唐代初期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和官场行文注重法度而失去灵气的书法教育模式,率先提出以情感因素为核心的书法教育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书法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审美的观念和意趣、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等方面的情感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音乐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要做到歌唱时声情并茂有情而发首先要明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和做好教师的范唱。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正确的情感培养 ,并进行音乐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书法艺术本体缺乏认识,是当代书法迷惘、伪书法乃至非书法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指出,书法不能只简单地界定为“线条和空间”的艺术,而过分强调情感表现、创新与个性,同样也是对书法认识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情绪表现规则是情绪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情绪表现规则的概念最早由Ekman和Friesen在其跨文化研究中提出,从那以后,出现了许多关于情绪表现规则的研究.情绪表现规则制约着情绪表达行为的合适性,人们根据情绪表现规则调节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这种变化是认知、社会、言语和身体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复杂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受性别、人际背景、情绪类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和眼动技术的结合,探讨4-5岁幼儿对他人反事实情绪的理解情况。给幼儿讲述一个情绪故事,并在电脑屏幕上依次呈现与故事情景一致的图片,然后提问并让幼儿口头回答,同时记录其眼动特点。结果发现:1)4-5岁幼儿在他人反事实情绪理解中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2)5岁幼儿对庆幸情绪的理解好于对后悔情绪的理解;3)不同的故事情境不会影响幼儿对故事角色面部表情的注视情况,高理解水平与低理解水平的人在不同的反事实情绪理解故事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眼动注视特点上他们情况的一致性。研究结论:4-5岁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反事实情绪,眼动特点可以在理解水平上做出一定解释。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诗学观中,文学的本质是“诗”,也就是“有节奏的情绪表现”,这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历史剧来说,这是根本起点。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诠释,以“情绪”的表现为目的来解析历史剧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以图对郭沫若的早期史剧做出较为切合艺术自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18.
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升C小调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传统模式,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展示于世人面前。激动、思索带有幻想的第一乐章,充满痛苦与忧愁;轻盈、明快的第二乐章冲淡了第一乐章的情绪,一气呵成地把第三乐章中暴风雨般的火热激情推向巅峰。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此作品的情绪变化,使演奏风格符合作者的原意。  相似文献   

19.
歌唱与书法同属于艺术的范畴。歌唱是一种基本的、以人的嗓音来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它源远流长.与人类文化一样的久远。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它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正如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音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因此,歌唱跟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