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语序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的翻译观强调译文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观点,而现代形式主义翻译观不仅重视译文神似,更强调译文的形似,以体现语言的美学价值和交际价值。如何在译文中合理地对语序进行变异和重建,表达出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培根著作"Of Studies"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求似。通过分析三个译本在形似、意似、神似方面的异同,本文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胜一筹,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傅雷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用中国传统画论提出了翻译应求"神似"。其内容包括:用中文创作;译笔流畅;风格近似等。故此,"神似"应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它有具体内容,可用来衡量译文。而钱钟书的"化境"则为最高理想,因为"化境"有消解或解构翻译的倾向,既不可实现,也不可操作。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 ,阐述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原文与译文、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 7对重要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认为在翻译实践中 ,没有矛盾就没有翻译 ,翻译之结果是译事范畴中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原文与译文、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7对重要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矛盾就没有翻译,翻译之结果是译事范畴中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8.
奈达的术语dynamicequivalence的涵义是:使用灵活的手法进行翻译,一方面保证译文意思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译文地道。此术语宜译为“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与formale—quivalence的差剐为:后者的目标是“形似”,前者的目标是“神似”。动态对等的效果能通过原文和译文的接受者的反应来测量。  相似文献   

9.
诗歌形式是诗歌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重要的特征,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标志.诗歌翻译能否保持原诗形式?江枫认为形似才能神似,并将其翻译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形式移植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Oh,Captain!My Captain!"的江枫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揭示了形式移植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辞藻丰丽,画面唯美,得到多种艺术化的阐释.上世纪初以来,不少知名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汉语,其中最为著名的巴金译本和林徽因译本在译词句段和其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形似与神似,前者紧扣词句段,实现了语言上的形似,但缺乏唯美的艺术气质;后者在实现总体形似的基础上,设想当时语境,使用了文言词,增加了少量的词句段,改变某些句式,似乎偏离源文本的某些面貌,却达到了与原作最大的神似;究其成因,译者自身创作的艺术风格,翻译活动的背景和动机,以及翻译所采取的策略这些要素与译文的效果息息相关,同时林译本证明形似和神似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1.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2.
原型语义学:从家族相似性到理想化认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语义学源于维特根斯坦对"游戏"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的描述。词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由原型和边缘构成。原型乃家族中之典型成员,边缘为非典型成员。将模糊集合论引入语义范畴的原型研究,为描述语义的原型结构提供了形式化模型,但Lakoff认为该方法无法阐释范畴的原型效应,他提出用"理想化认知模式"阐释原型范畴模式。作为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原型语义学尚存在问题,如,在分析不模糊的语义范畴时显得无能为力;忽视语义范畴的理性内容;无法解决将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与语用文化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论翻译标准与“信达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绳,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外翻译标准的异同及"信达雅"内涵,指出了在中国翻译理论中,西方科学的理论不可少,"信达雅"这一国粹也不能丢,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遵循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翻译标准之争持续至今,没有定论。从一开始的"忠实论"、"对等论"到后来的"读者反应论",原文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人们意识到忠实原文很难做到,翻译和改写的界限开始模糊。再往后,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提出"作者‘死’了",原文的主体地位彻底被颠覆,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原文,翻译和改写的界限更加模糊。根据维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理论,翻译和改写同属创作范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家族相似性,很难彼此区分。因此,翻译也很难用"忠"与"不忠"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5.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现象一直困扰着译者,两者常被认为是僵硬的二元对立,不.可得兼。实际上,在“忠实”标准指导下适度“叛逆”往往是实现“忠实”的好方法,即:我们可以在“叛逆”中求得“忠实”。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义匹配过程,如何在考虑相关术语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将新产生的科技术语准确翻译为其它语言是科技工作者和术语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语义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以"水资源管理"及其相关术语为代表的英汉互译,结果发现:不同科技术语在同一语义场所涵盖的语义范围将会随着相关研究深化带来的术语界定细化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新兴科技术语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其所在语义场其它相关科技术语的翻译先例和使用现状所带来的影响,在翻译准确性和解读便利性之间做出适当的平衡。这是造成"水资源管理"及相关术语英汉互译处理极为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科技翻译者在工作实践中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译者可能明示隐含的意义,也可能对等翻译,但如不考虑原文和译文语境的话,这两种策略都存在风险。关联理论揭示,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原文和译文具有解释相似性,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受众期望于译者所传达的语境效果,而不是符合具体的翻译范式。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启示探讨了翻译隐含信息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网络杜甫"事件为我们观察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益窗口。涂鸦的作者不同,反映出来的动机和利益也不同。商家和媒体利用此次事件实现了自身利益,但公众在其中除去"娱乐"自身之外,一无所获。此次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杜甫本人,而仅仅是一次当代的文化消费。公众娱乐和商家利益构成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因此在这种文化消费中,我们根本无法建立起精神、道德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科技英语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 ,但也不可唯“信”而不“达”不“雅”。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达”是行文严谨 ;而“雅”则是语句简练、通顺。本文就逻辑关系、汉语语言习惯和使用行话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到科技英语翻译的“达”和“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