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认为,伦理秩序的合理性根据在于作为伦理实体的"善",伦理秩序只有体现"善"才是合理的;伦理秩序的实质内容是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在横向上表现为现实社会结构中的伦理关系客观性、必然性及其展开,在纵向上表现为伦理实体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三个环节上的有序的辩证发展;意志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本质,而且是伦理秩序的基本价值诉求,作为整体的伦理秩序是自由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和文化脉络中,"道"既指自然万物生成本原、运动规律,也标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伦理秩序的本体规定以及道德实践的总体原则;"德"既表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涵指人们基于天道、人道基础上的自然本性之德和个体心性之德."道"、"德"分别指称和对应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伦理世界中的形上本原实体和人文价值理念.思想家们对二者意义的相互贯通及其辩证关系的寻究,孕育"道德"范畴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涵蕴,使其兼含伦理与德性、事实与价值的意义,奠基中国道德理性主义精神和文化的发展.作为本然性形上本体与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及其理念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体系的思想精粹与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并因此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 ,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必须重构伦理秩序。结合新的形势 ,重构伦理秩序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整合旧的伦理秩序与新的伦理秩序 ;引导伦理共识与养成宽容心态 ;克制技术理性与追寻伦理精神 ;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一直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其思想学说,但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即重建与规范一种社会政治等级秩序,重构儒家一以贯之的一种"修、齐、治、平"的政治价值理念,重塑一种以"天"道"理"为最高本体的、形而上学化了的政治伦理的宇宙观与哲学观;并通过人类世世相继的文化精神的超验性传承,将这种政治秩序、价值理念、政治伦理与哲学观念代代持续下去.他们试图重构以纲常伦理为超验形而上本体("天"道"理"),同时又以这种天赋合法的超验道德理性来指导人伦日用、进行封建社会有效控制与整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儒家学派中,天是客体,人是主体,人道要符合天道,价值要服从真理.但是他们认为人是宇宙的核心,只有人才能实现天道的运动、实现"天人的合一".这是人生存的根本,是人生存具有意义的前提.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以人的道德性为核心、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人本主义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观对人性内在完善的不懈努力,对"天人合一"的泛道德的执意追求,含有一种以善为最,以善为真的内核.通过"法自然",依照自然中早已存在的"伦理秩序",建立、恢复或加强人际间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秩序,使人伦达到自然的和谐.从而,衍生出中国特有的伦理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法与信息伦理是关于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信息法凭借国家强制力,对信息行为起强制性调控作用;信息伦理则诉诸信息行为主体的意志自律,是信息活动中化外在为内在的自觉调控方式.信息法与信息伦理虽然是不同的规范手段,但二者在信息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法与信息伦理的协同,可以最有效地维护信息领域的正常秩序,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看不见的手"是一种维系伦理秩序的客观力量,在社会领域和市场经济中,它有自发调节利益关系、实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均衡的经济-伦理功能,但也存在不能推动市场伦理至善目标实现的伦理缺陷。  相似文献   

8.
道德调节: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属于"应然"的基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调节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会道德赏罚、评价、教育等方式,广泛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为实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第1043条充分展现了现代德治精神,在中国民法立法史上属于首次.考察历史沿革,"德治"思维在中西方各有渊源又不尽一致.《民法典》针对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通过旨在维护良好家庭生活秩序的专门条款,将德治理念在法典之中予以正式确立,既弥补了传统中国家庭伦理秩序缺乏制度性建构以及当代立法缺乏道德内容的不足,又弘扬了以美德为中心的中国法制理论传统,对当前抵制家庭暴力的现实需求做出了有效回应.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法治对不道德行为做出严厉否定评价的同时,亦对德治进行有效的正面倡导,唯有如此,国家法律制度与家庭伦理秩序才能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12.
依据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特质加以推演,生成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这是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意在表明,中国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虽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作为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中国古代法律同样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内在的"仁、礼、法"的法理逻辑演化,对中国古代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施以逻辑证成,这是伦理价值体系的衍生理路。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的考据阐释,可以为关于价值合理性根据的探讨提供某种理论资源。在黑格尔那里,作为价值合理性根据的伦理实体事实上被规定为具有必然性的伦理关系体系;伦理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权利—义务关系范型,是现实的自由关系;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即为伦理秩序。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关系结构具有客观交往规则系统,这就是其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被自觉意识、主观表达,即为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不具备法定形式要件的身份行为谓之"事实身份行为",基于该类行为产生的身份关系谓之"事实身份关系".身份生活事实并非身份行为的构成要件.亲属法上的行为制度与伦理秩序事实存在着背反现象.事实婚姻问题集中体现了这一背反现象.事实身份关系法律保护问题应与事实身份行为的效力问题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范畴,"礼"与"法"的关系也是中国法制史上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实际上,"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古代,"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礼""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也及时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文学作品中的礼治秩序入手,反映出礼治秩序对文学的影响及人们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并非我国刑法的目的。前者作为刑法目的存在逻辑和解释论上的循环论证且会消减法治国家的刑法。而"人民"概念内涵不清且作为一个政治词汇并不适合成为刑法的保护目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以国家刑权力限制私力复仇,以达至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持,这作为原始法的初始目的,在法律(刑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始终。"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秩序"是刑法的根本目的,而法益保护和社会伦理行为价值的保护则是"保护共同社会秩序"的具体化,是刑法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道德秩序中,对诚信规则的维护离不开人们内心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用"人本位"代替了"神本位",用人性代替了神性.人们再也不怕地狱的惩罚,也不再渴求天堂的恩赐,神圣的力量已经不能再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的缺陷需要制度的弥补,否则,诚信危机就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8.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而且墨、道、法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主要探讨"义"的起源问题,认为"义"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通过探讨,使读者认识到"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则,是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9.
<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和抽象,反过来又对人们日常的"做事"与"做人"予以伦理指导.<易经>中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规律、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持中守正等;在"做人"的伦理教化方面则体现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谦虚、诚信、节俭等.<易经>伦理对"做事"的伦理关注居主导地位,相比"做人"显得更加强烈,与后世"做人"优先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法与信息伦理是关于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信息法凭借国家强制力 ,对信息行为起强制性调控作用 ;信息伦理则诉诸信息行为主体的意志自律 ,是信息活动中化外在为内在的自觉调控方式。信息法与信息伦理虽然是不同的规范手段 ,但二者在信息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法与信息伦理的协同 ,可以最有效地维护信息领域的正常秩序 ,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