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公意"是求解卢梭政治自由学说的根本所在.以公意为基础,卢梭不但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社会契约理论,实现了从自然自由到政治自由的转变,为政治自由提供了合法依据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而且断言人们只有在公意指导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才能过一种最完美的自由生活.卢梭的积极自由观,与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中的消极自由观相比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各种不同解释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之后,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民主思想更多地受到诘难和否定。事实上,平等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前提。卢梭是从平等的诉求走向民主政治的建构的,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而民主则是平等的实现,民主是人人平等的政治共同体。人民主权是卢梭民主思想的核心理念。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一种规范性的民主理论,人民主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以事实上的实证经验来否定作为规范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不恰当的。公意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石。卢梭将服从公意看做个人自由的保证,并强调个人服从公意时仍然享有生命、财富和自由的自然的权利,反对以公意来压制个人的自由,所谓集体的暴政、极权主义民主的说法并不符合卢梭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文明社会中的自由问题,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和社会契约论,希求人们在公意和社会公约的基础上共同构建道德共同体,并作为遵守社会公约的共同体成员而获得自由。然而,道德共同体只是缺乏普适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理想国,这构成了卢梭哲学中的自由难题。马克思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现实的人设定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从而揭示了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是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此外,他试图回归市民社会领域探求自由问题的根源,否定了在卢梭式的政治国家中实现人的自由的方案。通过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和资本的彻底批判,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卢梭哲学中自由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卢梭作为启蒙时代激进的思想领袖,敏锐地意识到文明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动物,具有天然的自由.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就是由自由走向不自由,由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公意把法律和自由联系起来,进行自由社会的建构,进而通过公意演绎其内在道德自由主张.由于其自由理论内含的矛盾,“卢梭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卢梭自由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公私有别;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公民与国家间设置缓冲.  相似文献   

5.
卢梭在“公意”概念基础上开出了一条不同于英国洛克式政治哲学的路向。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卢梭引发了近代政治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以“公意”概念为核心而引发的近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政治权利的基础和形式、政治权利的内容等方面。然而 ,由于“公意”的抽象性及其与“众意”的模糊区分 ,结果使得卢梭开辟的这条政治哲学路径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6.
卢梭通过美化自然来怀疑和反对理性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是为其社会契约论服务,自然是卢梭理想化的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秩序的外化.卢梭所反对的文明特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卢梭认为这样的社会起源于富人通过欺骗穷人所签订的契约.然而卢梭所主张的通过创立真正的契约而建立的理想社会秩序并不能恢复和保障人们的自由与平等,因为社会契约赋予了公意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政治体支配它的成员的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7.
从概述公意是现代国家得以成立的合法性基石出发,阐明现代国家的构成:政体、宪政和社会等方面的特征,并由公意的阙失指明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解释为化解合法性危机,卢梭型塑了一个与现代国家完全背离的公意理想国:以直接民主制对抗代议制民主;以在现代条件下重塑的积极自由反抗消极自由,从总体上拒斥了现代宪政主义的大部分元素;以公意克服众意来追求道德同一,否认现代社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卢梭无法在程序和架构上解决公意的制度化问题,由此导致了公意理想国只能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卢梭,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中公意指导下的国家主权.<社会契约论>集中体现了他"人民主权论"的政治思想.他认为"主权不是别的,它就是公意的行驶""永远都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分割".社会契约也赋予政治共同体控制它的成员的绝对权力,但国家权力最终属于人民,人民把公意委托给主权者,公意指导之下的权力才被称为主权,所以公意永远都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下它对专权的指导作用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卢梭契约论思想同时拥有破坏性与建设性双重特性,这使得人们对卢梭产生了两种迥然有别的评价。要客观地评价卢梭就必须重新检讨其思想遗产,特别地审视其影响深远的契约论中的平等自由主义思想,清理蕴涵其中的主旨和价值原理。我们发现,只有体味卢梭著述的初衷才能明白其理论的指向:卢梭契约论在于考察人类社会生成的过程,建立政治制度运作的社会机制,确立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原理;其契约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道德观念建构政治权利原理,平等的自由主义应被看成是政治运作的法则而不是道德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的最重要原则是公正 :一方面 ,每个人因其最基本的贡献完全平等———每个人一生下来便都同样是缔结社会的一个股东———而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 ,这是“完全平等”的公正原则 ;另一方面 ,每个人因其具体贡献的不平等而应享有相应不平等的非基本权利 ,也就是说 ,人们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与自己所做出的具体贡献的不平等的比例应该完全平等 ,这是“比例平等”的公正原则。但是 ,公正不是以德治国的最完美原则 ;最完美的原则乃是人道 ,因为人道的根本原则———自由———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个人越自由 ,他的个性发挥得便越充分 ,他的创造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 ,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 ,因而社会便越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2.
尼赫鲁认为,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和写作自由是个人自由的重要内容。提倡相对的新闻自由并反对压制新闻自由是尼赫鲁新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政府和官员要接受批评.但是要赋予被批评者以答辩权;反对报刊垄断;报纸要启发人们独立思考;强调发挥报纸的社会教化功能;报纸要保守国家秘密。尼赫鲁的新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受到欧洲近现代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甘地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建人在五四后期在恋爱、婚姻、离婚问题上更多地注重个体的自由、价值和觉醒。他认为,真诚的恋爱本是人生的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理想的配偶选择应以个人本身性质上的各种美德为标准:以爱情的有无为婚姻离合的原则。婚恋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有利于种族的完善、国家的进步,也是妇女解放和冲破家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婚恋观的一个重要诉求是男女平等,呈现出对妇女解放各个问题理性而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的利维坦假说为后人思考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经典版本, 也产生了利维坦困境。借助于两种自由概念,伯林强化了利维坦困境。罗尔斯的新契约论自由主义国家干涉理论和佩迪特的新共和主义最低限度国家理论分别为解决利维坦困境提供了意见相左但立场鲜明的方案。罗尔斯认为,国家或权力主体对公民权利或自由的限制、干涉和支配是必要的,这构成差别原则的可预见结果。佩迪特则提出了无支配自由理论,试图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虽然佩迪特表示无支配自由理论可以同罗尔斯的初级产品理论兼容,但实际上它是诺齐克所有权理论的新共和主义版本。正像诺齐克的天赋所有权理论不兼容于罗尔斯的初级产品理论一样,无支配自由理论不兼容于初级产品理论,佩迪特在解答利维坦困境上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法不承认公法人与私法人、国家公产与国家私产的区分,坚持民法对国有财产问题的一元化调整模式,建立并实践了一种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政府(债务人)优先保护原则"相反的公共机构债务追索模式,即债权人利益优先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公共机构与私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平等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给国家预算带来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认为,流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根源,这些根源为近代以来的反专制主义学说以两种不同的路径(源自于洛克的L-流和孟德斯鸠的M-流)所继承和发展,并且为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提供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进路。在泰勒看来,鉴于两种进路都有可能演化为市民社会的消失、自由的丧失与专制政治的复现,因而应将二者融为一体,在融汇中克服各自缺陷,以建构能够真正保障自由的现代市民社会,即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相结合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英国18世纪下半叶时期出现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了许多基于苏格兰文化以及当地地理背景的诗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苏格兰艾尔郡人,苏格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色都融入了其诗歌之中,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对立的空间。在其诗歌中反复出现了他家乡的高原、山谷、河流的意象,以及远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几个对立的地理空间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所热爱的家乡与异乡、平民生活与上流社会、自由浪漫与冰冷现实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群己权界论》无论是从译名还是从内容看,都忠实地传达了密尔的原意。所谓自由,就是"群己权界",就是政界自由,它与伦理学意义上的个人自由相区别。政界自由是从反对政府干涉的消极意义上讲的,按照伯林的区分,属于消极自由。严复在讨论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关系时,无所谓孰轻孰重。严复的表达与其说是己轻群重,不如说是群先己后。所谓轻重是在价值优先序列上作出判断,所谓先后是在时间优先序列上进行陈述。他在虑及民族危机时提出的"群先己后",其根基依然是密尔的"群己一体"。在严复的思想里,小己自由始终是国群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其自由观念是个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梁启超的自由思想,学界的主要分歧在于梁氏是否看重个人自由。本文认为,梁启超是重视个人自由的,只是他认同的是“自由之德”即“文明的自由”,而非“自由之俗”即“野蛮的自由”,他认为后者正为中国入所具有。另外,当日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历史情境中,作为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梁氏有时又强调国家的独立自由居第一位。由此,在梁氏的自由思想中,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就具有了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经济正义”是规范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之一,而哈耶克的经济正义理论备受争议。通过梳理哈耶克关于“正义”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经济正义观是一种关于市场经济伦理正当性的消极经济正义理论。哈耶克证明,在市场自发规则下,人们只能拥有一种“免于强制”的消极正义,每个个体拥有种种可欲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自由。哈耶克对市场正当性的论证超越了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高度,这是其最重要的贡献。这种消极经济正义观的弱点当然是明显的,但其关于个人权利、经济自由、规则正义、经济效率的精辟论述却具有正面价值,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