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论题从楚王族三姓的来历及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屈氏人物在春秋至战国间的活动来展示其盛衰状况,阐明屈氏家族发展至屈原时并未完全没落的观点,以便人们能深入地了解屈原思想、性格和志向之形成。  相似文献   

2.
飘雪 《北京纪事》2014,(6):38-38
记者:如何把握屈原这个人物的塑造呢?张建峰:扮演屈原这个人物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屈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人物表现上是多方位的。对于我来说,还很年轻,资历尚浅,扮演屈原这个伟大的人物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3.
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古的伟大人物,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人们将屈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失败原因多归结于楚王亲小人而疏贤良以及屈原遭人离间之故。文章在陈述这两点之外,着重指出屈原"美政"的失败是"左徒"官职虚尊而无实权以及屈原的品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彭咸是屈原作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意象,在前代古贤中,他可能是最触动屈子心灵的。楚辞研究界对彭咸意象的内涵争议很大,或认为他是屈原水死的象征,或认为他是屈原归隐的楷模,也有认为是屈原仙游的伙伴。从屈原作品的实际描写来看,彭咸应是屈原心目中非常理想和崇拜的人物,具有怀信好修、导君不舍、以死誓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基本意思是怀疑和否定屈原其人其诗的。文中称述胡适对屈原的怀疑论为历代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在我看来,“考辨”又是胡适怀疑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关于屈原其人,在怀疑和否定屈原“确有其人”这一基本观点上,“考辨”所谓“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与胡适所谓屈原“是一个假名”,“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其次,关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钱穆二人是近代中国史学界的著名人物。他们作为新旧文化激荡时代的知识分子,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种整体性的关照之外,还对于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所探讨,关于屈原的研究便是一例。傅斯年主要从文学演进的思路去研究屈原的历史地位;钱穆除了对屈原进行评价之外,还详细考证了一些相关史迹。  相似文献   

7.
屈原精神与楚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文化的根在何处?我们首先应找到代表人物,自然,屈原是最佳人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屈原是楚国之魂,更是楚文化之魂。屈原早已化为大海的一滴水,我们要找回的自然是屈原精神。然而,什么是屈原精神呢?这问题貌似简单,其实却相当复杂,历史上对屈原精神的内涵,曾有过很多解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8.
端午起于五月之祈禳,本是源于节气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的岁时之节,在汉代进入国家祀典。端午的传说主要见于魏晋以后的记载,尤其是南朝时期,所涉及的人物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南渡的汉族士人由于对北方故土的眷念以及受玄风的熏染而对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屈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生活在屈原的故地,受到风土人情的感染,他们所记录的屈原传说多而情节生动,使屈原与端午的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于是介子推、伍子胥等人物传说渐渐被遗忘。东晋南朝时,襄阳是南北交通的重镇,也是屈原传说北上传播的重要途径。历唐入宋,端午在又一次成为宫廷节日的同时,屈原已经是这节日的主角,岁时的意义已被对屈原的纪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遗范长存的古代历史人物中,其人格范式足为后世楷模的恐怕莫过于屈原了。在屈原怀沙自沉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精神是一条永不断流的长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屈原式的忠臣义士。历代身处逆境而又清白自守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屈原为精神归宿。屈原的史魂超越时空,无时不存,无处不在。所以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