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人的“中国梦”指欧美等人或企业家所具有的对中国的梦想,是相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而言的。对西方人的“中国梦”历史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目的。研究表明,从古到今西方人的“中国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错误到正确、从向往到平和到欺凌、从一元到多元等的变化发展,目前呈多样性;中国人的“中国梦”决定着西方人的“中国梦”;西方人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必须顺应中国文化、懂得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对外与对内政策,以构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一致的西方人的“中国梦”。同时,我国也需加大文化历史和现阶段国情的宣传力度、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营造更自由平等的良好圆梦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昭示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意义重大,需要对其进行多维透视:从内涵之纬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一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性目标是“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从历史之纬看,中华民族追寻“中国梦”经历了五个阶段。从道路之纬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证。从功能之纬看,“中国梦”具有警世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 CiteSpace5.6.R2 和 Vosview 软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得到 1155 篇“两山”理念相关 研究文献,绘制 2006—2019 年“两山”理念驱动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的总体现状、热点坐标和变迁脉络 图谱。结果表明:研究现状方面,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吴舜泽,以王倩为 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驱动路径热点坐标方面,研究 主题热点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热点关键词形成 11 个聚类的战略坐标图,包括核心型驱动路径、 潜在型驱动路径、边缘型驱动路径、基础型驱动路径,其中“绿色发展”是核心驱动路径;驱动发展 变迁脉络方面,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可以分为探索阶段(2006—2014 年)、繁荣阶段(2015—2017 年)、 深化阶段(2018—2019 年)3 个阶段,“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是目前驱动研究的热点前沿。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有关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及热点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通研究,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研究,毛泽东精神研究,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第三次国共合作”研究,“毛主义”研究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认为近十年的毛泽东研究都是在结合现实实际、思想实际和历史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对“毛泽东精神”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致同意“毛泽东精神”的提法。尽管毛泽东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生平事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国政治学刊》2014年春季出版专号“中国梦:寻找未来”,其中刊发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学者论述中国梦论文5篇。这些论文分别就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背景、中国梦的内容、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中国梦的意义进行了一定探讨,并提出了不少符合实际的观点。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既可从一个侧面大致反映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中国梦的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新时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10~2018年间国内“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经统计发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时间虽短,整体发展态势强劲,聚焦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因、意义、价值、原则等方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中国故事”“国际话语权”等是现有研究关键词,并将继续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但现有研究仍需完善,如术语混杂、概念界定不清、学科间互动欠缺、研究方法单一、受众分类模糊、研究视角广却缺乏深度等。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既包含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8.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2年按病种分值付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研究脉络,旨在厘清该领域研究现状,挖掘其研究热点和重点,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预测发展趋势,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导向。研究发现,发文量呈快速波动增长态势,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医学背景相关机构,研究主题紧跟现实需求,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从研究热点和重点来看,“病种细分程度”“调整系数”“监督管理”“支付方式衔接”等方面深度可能较为薄弱,“数理模型”等方面研究缺乏,未来在研究视角和体系、研究内容和方向上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2011—2021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研究热点分析后发现,近10年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现出“前期缓慢、中期骤增、后期下降”的发展趋势,领域的研究力量呈现出研究作者分散的态势,热点研究聚焦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担等方面。研究结果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