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面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介绍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C.Levinson的面子礼貌理论,据此阐述中西方维护面子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对正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偏重保全交际者的负面子。从历史、价值观体系角度分析造成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根源:中国文化中面子观根植于群体意识和儒家文化,而西方文化中面子观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契约精神的影响很深。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加的今天,要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餐桌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从餐桌文化中可以管窥一侧。中西餐桌文化从餐桌氛围、劝酒文化、点菜习惯及餐桌话语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虽然中西餐桌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都注意到了面子,但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种餐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面子观文化。中国人在餐桌交际时往往采用积极的面子策略,体现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西方人在餐桌交际时侧重采用消极面子策略,体现了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面子特征。面子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并包容面子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它连接东方和西方,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构筑而成。媒介是丝绸之路交往的载体,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本文置丝绸之路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通过描绘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形态变化的历史图景,试图审视其时间偏向媒介式微和空间偏向媒介崛起的过程,并挖掘媒介形态消长对于传播机制的影响,从而梳理出媒介形态转向与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流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西礼貌现象研究及跨文化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B&L的面子观真的具有普遍性吗 ?对B&L的“面子观”和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探讨 ,再结合中国的礼貌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后 ,可以发现西方理论并不适应于中国礼貌现象。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礼貌具有文化特性 ,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 ,就会发现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 ,如 :  相似文献   

6.
以跨文化制作和传播为视角,探讨了《美丽中国》整个制作环节中存在的跨文化现象,分析了跨国合作制片过程中因文化身份差异而带来的文化对撞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跨国合作主体双方所应持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并对该片的BBC英文版本和CCTV中文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视听层面研究了影像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细节的各种处理方法,揭示出CCTV通过对作品的微调而与BBC形成了一种微型对话关系。而这恰好可视为中英文化主体间的一个深层对话,显现出跨国合作纪录片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从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面子文化对中西方商务交际的影响,揭示了隐含在中西方商务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建构和理解意义系统。它的学术传统主要来自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修辞学。80年代以后 ,“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面子 -协商”、“口语代码”等理论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研究范式。全球化趋势和传播技术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语言。跨文化传播研究正对8个主要的现实关切问题进行探索 ,以寻求文化调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个体与群体在利益分配和目标取舍层面上的文化心理倾向。研究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为对比基础,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讨论对象,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展开。研究表明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基于利益选择优先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思维方式,面子,社会人情关系,隐私观念、责任意识和成功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描述为"好大喜小,内实外虚"。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奋斗,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关系等。本研究指出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太极式思维和美国线形思维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挖掘和认可差异,减少文化中心主义对交际的消极影响,倡导具有全球普世价值意义的价值,减少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西方文明代表美国和东方文明代表中国为例,从历史渊源阐述不同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及由此而表现出的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层面的冲突和碰撞,最后指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原则及如何避免文化冲突,以达到更和谐的文化共存。  相似文献   

11.
在"后西方时代"来临及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不同以往,折射出西方国家所隐含的新的政治文化意愿,但始终是以一种西方为中心和主体的文化策略为前提。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积极建构跨文化传播中自身的主体形象。目前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输出存在各种问题。以打造"中国梦"作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核,并增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异质文化里相似性文化基因的传递将会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面子观是一种礼貌现象,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面子保全论”反映的是以个人主义取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而与荣誉、地位紧密相连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差异及言语策略,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3.
在既有的腐败问题研究中,国内学者大多直接使用或借鉴西方学者构建的关于腐败问题的种种概念和理论,而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社会行为发挥规范作用的社会文化概念——面子——却被一些研究者忽视了。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逻辑下,无论是请托者还是国家工作人员都倾向于通过"给面子"的实践过程来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造成道德性面子与社会性生面子相分离,使得社会个体尽管在价值层面上认同廉洁行为(即道德性面子),但在现实层面上更倾向于通过腐败行为获得社会性面子,从而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4.
《蝴蝶君》剧中人物高仁尼因个人性格缺陷,幻想异爱,跨文化交流的失败以及对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使得他对东方"女"子宋丽玲一直怀着好奇和神秘感,并一直沉浸在幻想中。高仁尼以这种思维和印象看待东方女子,导致他步步走进了宋丽玲精心设计好的陷阱。高仁尼在幻想和现实的激烈冲撞中难以延续生命,最后以自刎而终其一生。本文试从高仁尼个人性格缺陷,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和对东方女子爱情观的误读探究其沉亡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语境中研究跨文化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起点,相关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即"自我东方化",及与此相关的中国的西方形象和.西方主义"问题;三、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的网络形成,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彼此东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礼貌原则的跨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在汉文化中体现“得体”和“谦逊”的言语行为用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 Leech的礼貌原则及次则不能有效地指导跨文化交际 ,甚至会产生悖论、矛盾。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 ,因此 ,作者认为文化认同原则是跨文化交际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中,跨文化敏感与受众对异文化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以韩国歌手朴载相(PSV)的音乐录影带作品《Gangnam Style》为研究样本,通过DMIS模式设计调查问卷,以《Gangnam Style〉〉在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即研究对象从推出至热播这一播期为文化敏感度接触的研究时间段,在中国北京与韩国首尔两个城市中,针对中韩80后青年受众进行认知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实证对比研究了解社会化媒介环境中,中韩青年受众在跨文化敏感过程中对影像内容认知的问题与特征,即两国受众在跨文化交流欲望、接受态度、接受过程中社会及个人影响因素等方面异同。媒介渠道加速了跨文化内容的传播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认知的日常性社会行动,同时不同国家间的媒介管控会影响跨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和跨文化敏感度程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传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印精神文化交流存在明显的传播逆差,这种现象是由古代中印双方各自的文化特点、软实力状况以及佛教传播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古代中印精神文化交流虽然比例失衡,但文化传播使中印双方都在多个层面受益,并非只有利于传播方,而不利于接受方,或者相反。这种传播没有产生"操控"意义上的"益处",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学说值得反思和检讨。中印双方应该在将来的文化交流实践中自觉地克服各种思维定式,更好地运用跨文化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商务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人重视“面子”并有许多与“面子”相关的表达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美国人也讲“面子”,而且怕丢“面子”。通过对“面子”的比较和分析,论述不同的文化视角对“面子”的不同看法和理解,不同的理解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念,从而阐明“面子”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特色的艺术。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发扬光大;西方插花体现了西方文化特点并与商业行为有更多的联系;而现代插花则是东西方插花融合的产物。东西方插花的起源、发展和融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一种特有的女性文化的形成,这种传播的多维效果受到了社会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格局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