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45年英国大选,工党出人意料地以绝对优势击败长期执政的保守党,成为英国社会的执政党。探析英国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胜出的原因,对于我们借鉴外国政党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溯了英国工党始于 80年代中期从对欧洲一体化怀有明显敌意转向亲欧政党的历史演变过程 ,进而探讨了 1997年大选后工党欧洲政策的走向 ,着重分析了其欧洲政策的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作者认为工党的亲欧转变是欧共体、英国国内政治和工党自身三个层次互动的结果 ,以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因素在这一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 ,英国工党内部“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使其能够摆脱旧有教条的束缚 ,接受欧共体 (欧盟 )这一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为主要特征的跨国机构。与此同时 ,80年代中后期欧共体在法国社会党人德洛尔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取向的改革。欧盟和英国工党在政治文化和政策主张上的趋同直接促成了工党的亲欧转变。同时 ,工党的亲欧转变和新工党“第三条道路”是相互促进的 ,亲欧演变也促进了其自身的现代化。我们也应看到尽管工党在主流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在基本立场上亲欧的政党 ,但由于英国国内政治传统和现实的制约 ,在至关重要的单一货币问题上布莱尔政府仍只能采取观望政策 ,远未实现其大选中提出的“要处于欧洲的中心 ,发挥领导作用”的承诺  相似文献   

3.
英国工党1997年开始执政,在其执政期间,英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宪政改革。1999年《上议院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上议院新一轮改革大幕的揭开。下议院的改革也在同时期展开,但进展艰难。2010年5月,英国新一轮大选结束,此次竞选中,英国三个主要政党工党、保守党、自民党在议会改革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英国大选最终产生了一个互相纠缠、制约的结果,并导致“悬浮议会”和“悬浮政府”的产生。这一结果将使得英国下议院改革前景更加迷雾重重。本文通过对工党执政期间改革、三党竞选期间政策以及新的联合政府的政策进行分析,对英国议会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代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可以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在工党在野的前期,二者关系逐步改善,相对融洽;在工党执政的中后期,二者关系逐步恶化,矛盾尖锐。二者关系的这种特点既与工党地位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有关,也与保守党的工会政策和英国经济状况有关。从工党与工会的相互影响看,工会对工党的影响更大,工会是影响工党在1970年代政坛沉浮的重要变量。从二者关系对工党与工会各自的影响看,历经1970年代,工党与工会在关系复好与逆转的轮回中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会是英国工党的主要缔造者,没有工会就没有工党。从1900年工党成立到1945年工党在二战后首次大选中获胜,是工党与工会关系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二者关系具有总体处于和谐局面、工会居于主导地位、工会推动工党发展、世界大战起促进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上台执政或连续执政,英国工党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主导思想。从宏观层面看,英国工党主导思想的嬗变具有总趋势先左转后右转、与自由主义逐渐趋同、工会的影响由强变弱、重大变化均发生在在野时期和经济社会领域等四维特质。这些特质的形成既与英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英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工党自身的组织特点和政坛地位有关,是工党党情与英国国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997年,英国工党重返执政之位,与之密切相关的英国职工大会(TuC)选择了扮演工党政府的“社会伙伴”关系的角色。一方面,英国职工大会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其扮演社会伙伴角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英国国内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党纲领及其执政后制度环境的变化对英国职工大会“社会伙伴”政治参与模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国工党的转型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保守党执政时政策的倒逼,从而使其反思自身推行的现行政策和竞选策略。20世纪末以来英国工党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言之就是,始于金(金诺克),继于史(史密斯),成于布(布莱尔)。布莱尔继承前任的改革思路,盘活了工党的政治资源,扩大了选民基础,而且通过修改党章,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他积极倡导"第三条道路",有助工党转型并最终赢得大选。英国工党转型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政党学习、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英国工党党章公有制条款是其国内目标,亦是英国工党区别于其他英国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党内在是否修改公有制条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工党的演变就是伴随着公有制问题进行的。工党最终修改公有制条款的成功,是英国社会变化的结果,也是英国工党与时俱进和自我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英国工党是英国两大政党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工党无论是在野,还是执政,对一体化都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姿态,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姿态逐步表现出务实的亲欧政策的倾向.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转变是由于英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外部坏境等原因决定的.这种亲欧政策的倾向是限制在不损害英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并且这种倾向将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2.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创作并最后定稿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明代万历初年开始出现的简本《水浒传》插增了田、王二传。田、王二传是否为罗贯中增补,这是重大问题。由高儒著录的署名“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今知明代最早的版本。根据考证,它应当就是施、罗创作定稿的原本。在明人有关史料中对施、罗原本或早期本从未有田、王二传内容的记述,《水浒传》书中的谒语、真言却反证了《水浒传》成书前的早期本和原本不曾有田、王二传部分。简本晚于繁本,系对繁本加以删削又插增田、王二传而成书。现存最早的简本“插增本”(残本)的刊行者就是插增田、王二传的始作俑者。罗贯中下距“插增本”成书二百年之久,田、王二传的增补与罗贯中无关。简本和“全传本”田、王二传中的许贯忠及有关描写,被作为提出“罗贯中虚像”说的依据,但此依据在籍贯、身世经历、地理名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用仙道梦境描写印证“虚像”说的做法实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制度曾被以科斯(Kose)、诺斯(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证明了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极为重要,有了制度,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轨迹探讨改革以来东西部农村发展差距的制度成因,并提出缩小其差距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