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包含着中俄印等东方社会超越困境的东方式现代化、当代性现代化两大路向,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形态学研究经典。通过对俄苏学界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百年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内容更多澄清历史困惑而少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研究方法更多聚焦于文明而少于社会形态探索、研究目的更多聚焦于理论解释而少于实践解释,大大弱化了社会理论研究改变现实的力量。当今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方社会超越资本困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充分彰显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实质、进一步构建当代性现代化依然是当今东方社会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设想的实质是:开辟东方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也就是说.东方社会完全可以通过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前途。马克思在晚年设想中所开辟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即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同时代发达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用现代生产力改造落后生产方式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一条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东方落后国家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在三十年代后期为了反对日本的反对言论,国内的大多学者大多不承认中国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较为典型的有亚细亚生产方式普遍类型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特例说和东方社会类型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相应地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存在方式表现为生产方式非独立性存在和与文化精神相融合性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说明东方社会制度的独特性以及东方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于西方社会,更不能将东方社会比附于西方社会。20世纪上半叶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研究的学术景遇,至今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发展的图象,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早已将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同欧洲的发展线路科学地区分开来。在作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中国,新生产力发展的微弱因素,始终未能形成一股足以突破其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从而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近一、二百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就像16世纪以前西方文化落后于东方一样,变得停滞,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新崛起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企图征服中国,但事实上,其客观后果反而刺激了中国人接受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地处领土边缘的香港等一小部分沿海地区,却先后被占据,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迅速被破坏,转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从而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历史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一个东方大国内产生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这必将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认为东方社会可以不经过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向未来社会的过渡,这就是东方道路理论,即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一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指出了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可以具有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因而在当代中国具有实践意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独特的、有别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非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爱国主义、群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带给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遗产,保持和发扬她,正有益于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传统文化中诸如中庸、保守、压抑个性、重德治不重法治等不利于现代化的内容,需要在吸取其它民族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为了论证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永恒存在的,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印度,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他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随着新的是史料的呈现,马克思在其后期对亚洲东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现东方社会也存在这土地的私有制。最后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形态不是最落后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社会之前还有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土地的公有制,公有制曾经在人类社会之初普遍地存在。  相似文献   

9.
胡曲园教授在《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中,向学术界再次提出和论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是难能可贵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凝聚着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年长期挥索的思想结晶;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0.
东方古代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一把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形式,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早期儒家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就是其反映。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塑造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也决定了儒家在中国几千年私有制社会中屡遭挫折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再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公有制商品经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实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模式。有些学者不承认中国模式,是由于不承认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容,只承认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容。他们所持的一个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没有公有制商品经济的理论。文章认为这是一个误解。马克思研究了原始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研究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公社的商品经济,马克思解决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关键性理论问题。马克思的公有制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创立的亚细亚理论的结晶,它凝聚了马克思对亚洲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他对人类文明初期所走道路的成功探索,可是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用语的理解却各自不同,争论达数十年而莫衷一是。目前国内史学界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搞清楚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亚洲和中国古代至中世纪的许多具体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亚细亚理论创立的经过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创立过程,同社会科学的进展是一致的,同学术界对人类原始社会的探讨是声息相通的。恩格斯在一八八一年回顾这一历程时写道:“在一八四七年  相似文献   

13.
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东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西方相比东方国家有明显的特点 ,即专制主义、政教合一、整体主义、超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解读聚讼纷纭。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的学说发展史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探寻他们研究原始社会史的学术轨迹可以找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形成的学术理路,从中揭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他们从所有制角度考察印度等国遗存的农村公社而抽象出的公社公有制的一个假设概念。他们后来虽然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表述人类早期社会的公社公有制和早期社会形态,但其内涵并没有本质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尝试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表述东方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道路,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胆假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实践,逐步建立起落后国家、尤其是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侯外庐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作了独创性的研究,得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典的古代"同属于奴隶制社会阶段,但二者走着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结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对它的讨论已经持续五十多年了。在讨论过程中,虽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宝贵而有益的见解,但迄今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拟把各种主要观点作一浅陋的评述,并提出自己的微末之见,以就教于读者。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讨论是由第三国际讨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引起,逐渐传及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学术界;时间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五十年代末告一段落。参加讨论的大多数学者,努力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和古代东方的社会结构,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争鸣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假设纷至沓来。首先,马扎亚尔、瓦尔加提出“独特社会”说,他们把亚细亚社会看作是超出一般规律之外的,具有土地国有、农村公社、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他们所提及的东方、亚洲都是些地理方位名称,涉及的印度人、埃及人、腓尼基等古代民族,所指的是东方民族,还没有提及东方公社、亚洲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还没有见到东方型或亚洲型等一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没有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反而从相对落后的东方,从中国、俄国产生,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性。要理解这一历史跳跃,首先,要从马克思包含世界历史的社会发展理论出发,由于世界交往和国际环境,东方社会在20世纪奔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要从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来把握,正是东方社会的亚细亚形式,产生了与社会主义方向一致的运动;最后,东方社会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严格分清什么是可跨越的,什么是不可跨越的,这样才能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使社会主义顺利地发展。总之,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社会多线发展理论和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是打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何以形成、何以成立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