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对于宪法和宪政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完善宪法、建立宪政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目前我们的宪政研究几乎都以西方宪政为样本,而对于中国宪政发展的本土环境研究却相对缺乏.这就使得西方先进的宪政理念和完善的宪政模式始终无法在中国"嫁接".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宪政环境和中国宪政的本土资源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即寻找中国的宪政语境.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主义的宪政发展模式与西方近代的自由主义宪政模式的比较,认为中国的宪政不能依靠中国的社会文化自然生成,中国的宪政之路必须实行国家主义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从而培育市民社会,形成公民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4.
汪亭友 《中华魂》2012,(21):13-17
目前,从研究西方的宪政转而公开要求中国实行宪政的观点在学术理论界很盛行。一些人不仅以西方的宪政制度为样板,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而且大肆宣扬宪政是代表人类政治文明主流的"普世价值",宪政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要求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要以实现宪政为目标,通过宪政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宪政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社  相似文献   

5.
宪政社会主义学派是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政治法学学派,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中国现实,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内涵宪法至上、公民为本、财富共有、改革开放四大原则,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坚持走中国人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和宪政民主制度,限制执政者的权力,维护公民人权和公民权利,以宪治政,以宪治国。我们坚信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正确价值路径选择,我们决心为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有三种宪政理论影响中国:形式宪政论、实质宪政论和程序宪政论。通过比较,程序宪政应当最契合中国法治变革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宪政建设从其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在探索建立新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中国以苏联为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宪政文化的认识,以开放的视野思考宪政模式的选择,不论是宪政理论还是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此次移植特色鲜明,对中国的宪政乃至整个法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初步建构了发展社会主义宪政的整体框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新道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恢复了毛泽东开辟的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新局面;江泽民与时俱进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宪政的理论和实践,依法治国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继载入党章并写入宪法,使中国的宪政建设进入了前景更为广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11.
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踏入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社会契约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法治传统的近代转型是宪政理想的实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宪政需要是公民、国家对政治形态的宪政特征、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期待,宪政需要是法律需要的下位概念,法律需要是宪政需要的逻辑前提。宪政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宪政权利需要、宪政规范需要及宪政秩序需要。结合中国宪政实际,按照宪政需要规律,提出宪政需要层次论,完善宪政需要层次结构的相应对策,以此来维护公民的宪政需要,推进国家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之际,回顾并总结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在于“宪政亏空”,核心在于经济与文化基础的双重缺失。在经济发展尚未到位、文化尚未跟进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一种变法图强的工具,宪政制度硬性移植到中国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宪法理论、宪法的制定与运行同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关联性不强,宪政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同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也打断了中国宪政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分析宪政运行的成本结构,对于宪法实施、宪政评价和宪政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宪政运行成本就是宪政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和付出的代价和费用,具有交易费用的性质。宪政运行的成本结构包括立宪成本、行宪成本、守宪成本和违完成本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 ,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 ;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尼日利亚自 1 92 3年起开始探索宪政的道路 ,其间发生了多次军事政变 ,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1 999年 5月 ,尼日利亚实行大选 ,重新走上了宪政的道路 ,并经受住 2 0 0 3年大选的考验 ,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宪政发展道路。尼日利亚宪政已有 80余年的发展历程 ,代表了英语非洲国家宪政发展的成长经历。尼日利亚宪政发展的历史表明英美宪政主义对尼日利亚宪政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黑非洲国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宪政论源于传统的政治科学,但又突破了传统的宪政论。具体来说,新宪政论与传统的宪政论相比,在其理论支撑、人类动机理解角度、价值取向、制度范围和宪政目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拓展。新宪政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带给我们启迪,对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旧中国立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苏联以及其他各国的立宪成果,从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内容和立宪结构等方面树立了科学立宪理念。并以这种科学立宪理念为指导,领导人民制定了1954年宪法。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立宪理念,对于党依宪执政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