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与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动力,而城市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形成。通过计量模型测算和检验城市化对产业集聚贡献度,探析各地市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中存在的差异,为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集聚指标进行评析界定与选取后,本文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存在门槛效应,且在当期现代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城市化与产业内结构的升级来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产业间的升级则是通过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动产业内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它在推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中部地区和发达省份的数据,得出中部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把握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哪互动规律,积极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A320落户天津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滨海新区的定位,从产业带动、产业集聚、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城市化提升等方面综合论述空客A320飞机总装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效应。针对现状,并提出了要充分发挥A320项目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政府应注重从哪些方面加以引导和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基于浙江服装产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产业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浙江的服装产业已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且集聚程度较高。浙江服装产业的集聚有效地推动了浙江服装的出口,可以通过提高浙江服装产业集聚的整体结构、加强集聚区域内不同市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主导企业在产业集聚方面的带动作用、培育区域品牌等途径推动浙江服装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产业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等途径促进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通过要素禀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营造等途径影响产业集聚。最后,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划分标准,采用熵值法、集聚能力评级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 软件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异展示。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城市群和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总体呈现出“领导—跟进”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发达城市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城市群内包含的城市协调发展并非同步,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在不同城市发挥的作用不一致,第二产业占比越大的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VAR模型,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实证分析非农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结果发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协整关系,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较低并且在长期内处于小幅度波动的状态,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在分析期内始终是增长的,但是增长缓慢,目前还没有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源的富集程度进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要强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制度安排和微观设计等。  相似文献   

13.
邯郸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聚集是邯郸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促进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要促进企业集聚,提高产业聚集水平;要落实人口管理政策,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要实施统筹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战略。  相似文献   

14.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EV iews软件包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采用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因果关系进行验证,证明了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但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滞后的。指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看到各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是同样的,关键看该产业是否适合该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其战略地位却至关重要。有效破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境,关键在于实现产城教融合。三螺旋理论对研究民族地区产城教融合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适切性,融合的内在逻辑体现为:在产城教三螺旋中,民族产业是先锋核心,中小城镇是载体,职业教育是驱动力,人才是连接的纽带,能够提升三者交互而产生的知识、共识和创新三空间的融合程度,职业教育驱动知识空间、中小城镇承载共识空间、民族产业打造创新空间、人才要素提升三螺旋空间融合度等是推动民族地区产城教融合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内容和科学要求。作为道路与手段的新型城镇化和作为状态与过程的健康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亟须在理论层面对健康城镇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健康城镇化是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的有机协调下的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过程与状态;新型城镇化走向健康城镇化理想状态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九个阶段;健康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四化同步框架下内在稳定机制形成与五大要素的条件驱动。为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以全域一体整合推进发展提质扩容、以产城联动互融促进城市变性换壳、以双创协调同进加快城镇转制综改、以生态文脉同承实现人文宜居梦想。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分析认为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使得中部农村城镇化发展失去驱动力且长期处于停滞阶段,从而进一步阻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自东向西推进,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是新时期实现中部农村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径路。  相似文献   

18.
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就必须解决农牧团场的人口聚集问题。该文通过人口普查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兵团农牧团场人口聚集功能得到提高,人口呈现机械性增长,人口聚集依赖行政推动等特点。然而,农牧团场人口聚集面临一系列问题,如辐射能力有限、集聚人口素质不高、缺乏产业支撑、人口迁移成本不断提高和城镇管理准备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农牧团场人口聚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稳步推进"行政主导"式人口聚集,通过"增收"加快人口聚集,实施"青年人口"迁移工程,创建"宜居"城镇,树立"管理团场"向"管理城镇"转换,借助"外力"带动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新农村发展的情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区域背景分析表明,吉林省非农就业增加缓慢,以工促农的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高,但增速放慢,以城带乡的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新农村建设面临严重财政金融约束.可喜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动力."三农"态势研究表明,吉林省大农业比较发达;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小,乡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增收困难;农村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仍有许多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吉林省应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村发展;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缩小城乡差距;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财政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