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美好的音乐是心灵的使者,音乐中的真善美在“升华人格,超越自我”的修养中有独特作用。高校德育美育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将会收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的育美与育德功能相互促进,强调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同时,应注重道德教育的功能,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德育的作用,加强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须在规范音乐教学体系,构建合格的师资队伍,改善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角度看 ,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体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德育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即社会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德育与美育关系密切,在美育诸多手段中,音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对情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变革客观上要求并直接导致道德转型,高校作为世界文化(道德)互相激荡、碰撞的敏感区,也必使大学生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道德观念和行为的选择面临着迷失和分裂的困境.要使高校德育达到预期目标,就得加大转型力度,以开放的胸襟,教会学生选择,以言传身教、软性渗透为主,集体灌输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德育践行,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工具性高校德育模式在新技术革命和素质教育浪潮冲击下出现了种种问题。文章按照方向性、环境性和互动交融的原则,将个性塑造、引导与交流、道德实践和德育学分制有机整合于主体性这个目标的培养上,给出了主体性德育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强化人文教育,并通过人文教育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德育;人文教育具有德育的理论动力功能、载体功能,实现人的道德需求的功能,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融合.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人文教育融于生活,发挥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文教育,以有效地发挥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政治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如何改变我国知识性德育 (仅通过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现状、重视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9.
德育不仅具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还有发展性功能。“发展性”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性德育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要求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文章通过对发展性德育的涵义、特性、目标的分析,探讨了高校发展性德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具有德育功能。校园文化与德育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在育人方面是相统一、相互补充且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于把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在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氛围中,通过灌输、启迪、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其功能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综合性、长久性、和结果的难量化性。校园文化的建设须根据以上特点,以育人为目标和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明确德育概念,认清德育关注生命成长的功能,建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把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选择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与德育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转型期德育理论创新的步伐.近年来围绕着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研究很多,观点纷呈.总结此类研究观点可以概括出三种德育理论,即普遍主义的网络道德"底线伦理"理论、主体德育与自主型道德发展理论、虚拟德育范武理论.这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家庭德育承担了更多的德育责任,在长期的家庭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古人从德育内容、方式、原则、环境等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宝贵经验和建议,例如德育内容坚持以"仁义礼智信"为本;德育方式重在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德育原则坚持慈严相济以及优化德育环境等。这些都为推进当前家庭德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家庭德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9.
德育中对理想目标的拔高和理想内容的片面化使我国学生树立的理想非常脆弱,而教育环境中理想精神的迷失又进一步使理想教育丧失支持的土壤。德育从"圣人道德"走向"公民道德",从片面的理想走向真实的社会,重建教育的理想精神是我国德育走出低效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