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2.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隙.这个裂隙是政治话语、启蒙意识和古典结构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笔者尝试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3.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隙。这个裂隙是政治话语、启蒙意识和古典结构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笔者尝试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4.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隙。这个裂隙是政治话语、启蒙意识和古典结构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笔者尝试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5.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小说《这边风景》存在着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和“小说人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政治话语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在文本中居中心支配地位。日常生活话语表达日常生活内容,总体上是对政治的疏离,但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小说中居于次要地位。“小说人语”是作者在《这边风景》正式出版前于每章末尾所加入的一种回顾性反思话语,它实现了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反思和超越。多重话语的表达与纠结,表明了《这边风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话语表达着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而不同类型的政治话语会嵌入文学文本意义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对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人群的激励与规训。文学批评政治话语能否达到其预设的效果,这与具体的语境和政治话语自身的特征有关。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各种政治话语会相互交织乃至更替,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密不可分。政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会促使人们形成一些政治话语的习惯,从而导致文学批评有变为"政治批评"的可能。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优先性品格,决定了政治话语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转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文本话语、精英话语、传统话语和说事话语等基本话语形态。近年来,受多重社会因素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断遭到冲击。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一是立足生活世界,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二是依靠社会主体,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三是把握时代精神,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四是融注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通过话语转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软权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相似文献   

11.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在新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出现的。从其开始之初,即没有按照文学特有的规律和轨迹向前发展。作为文学话语,它已经失去了文学所应具备的审美属性,但是作为政治话语,它却使得自身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形象表达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不仅如此,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意识形态,在以文学话语面貌出现的强大的政治话语面前被主流化。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新民歌运动”以政治话语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节日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从而显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特色。政治话语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力量巩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文学话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文学话语失去了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政治话语也失去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联系国家、社会、文化变迁,运用象征人类学理论及新历史主义观点,剖析了"刘三姐"隐含在国家主流话语及民间话语中不同的象征意义,并以"刘三姐"的当代境遇,说明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国家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改造民间文化,而作为主体的民众面对国家主流话语并非别无选择,既受国家主流话语的影响,又能够依照自己的观念秩序进行民间文化的再造。  相似文献   

13.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新历史小说"的"补充"或"修正"不同,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在价值观念方面,上官家女儿的政治选择与其阶级身份和政治信仰无关。人物的个人品德与其政治立场、占有财富多寡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正反角色对调。该作对"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军民鱼水情"、"抗日"、"土改"、"还乡团暴行"等经典场面,也予以颠覆。这种彻底"反着写"的做法导致了新的偏颇,易引起误解,也妨碍其成为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争论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了有关文学经典的讨论。文章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文学经典及其形成过程的思考,对这部小说做出新的解读,认为无论从思想深度上还是艺术审美上,它都算不上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抬高,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年代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一方面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以讲故事为中心的古小说传统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以娱乐为本、以讲故事为中心的话语形式的蜕变,这对小说内部的政治话语构成了消解,使得"新小说"最终成为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定。反讽的指向不再是单向的,反讽的对象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反讽走进了修辞的"迷宫"。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世时,留存、收藏了不同美术家创作的七幅鲁迅肖像。这一行为可视作鲁迅体认自我、“自塑”形象的一种方式。1936年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鲁迅图像创作从私人情感的表达转为政治话语建构之诉求,逐渐演变为一种“图像政治”。由于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魅惑性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建构,创作鲁迅图像自然是阐释和“争取”鲁迅的绝佳方式。经由美术家们一次次的呈现、改写和重塑,“鲁迅”游离于历史本体,而成为某种政治表征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深深的"男性"眼光的烙印。从主体性的丧失与配角地位、欲望化叙事与文本"骚扰"、符码化的"女体"与男权政治三个层面,分析《尘埃落定》的男权主义话语,正是这种话语的"沉醉"导致了一个个鲜活的"西藏女儿"的真实面目被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