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对照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度等方面有积极的转变,甚至基本达到了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之家"干预模式的可行性说明,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留守儿童与父母双方均在身边的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初步探讨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情况,随机抽取河南省144名4-5岁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参与实验,对他们实施接受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两个测试.结果表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留守儿童完成测试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父母在身边的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4.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榆林、渭南、安康三地市的农村乡镇初中抽取25个自然班,采用MHT量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这种家庭非完整性以及亲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儿童所能享受的关爱度和指导力下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母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男童。最后,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父母感情不和的留守儿童其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感情融洽的留守儿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自我接纳的差异,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对310名留守儿童和714名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一般儿童自我接纳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自我接纳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2)性别和留守类型在自我评价上的交互效应显著,表现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女生的自我评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学段和留守类型在自我接纳上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但学段的主效应显著,表现为SAQ总分上随着学段上升而上升,且各个学段之间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南安仁、澧县、安平27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对湖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并结合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之间差异显著;2)相比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对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3)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留守时间和个人因素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有显著影响。主要建议:家庭应创造支持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应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政府应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上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14次心理辅导,探索团体干预对提升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情绪调适、生活问题解决的效果。[方法]选取寄读学校留守时间1年以上,7年级和8年级13名年龄在12~15岁的留守儿童,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自信心量表进行前后测。[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社交回避、社交焦虑、自信心差异极显著,质性研究结果也应证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结论]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寄读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对六省市20 898名3—6岁农村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评估,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焦虑感、抑郁倾向和攻击性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情绪识别与应对低于非留守儿童。为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主题活动,二是在班级建立亲情图书角,三是开展家书传递和其他亲子交流与沟通活动,四是按月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日会活动,五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培训,六是积极做好家园工作,七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评估与支持工作,八是加强专家支持力度。为了分析项目的实施效果,对9 665名3—6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学前留守儿童增强了对父母的感情,更加关爱爷爷奶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喜欢阅读故事,更加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同时,他们提高了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开展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营...  相似文献   

10.
以农村地区44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人口学指标、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主观幸福感指标(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 结束留守年龄小于10岁的积极、消极情感得分,5岁到10岁的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大于10岁的留守儿童;(2) 结束留守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 中介分析表明,人格神经质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说明,结束留守年龄是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人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学习整体上较差;道德意识淡薄、行为出现偏差等同题突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必需加强家庭教育责任、注重学校针对性的教育及改善社会环境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通用分析框架不足妨碍留守儿童问题的比较研究、学术对话及精准干预,文章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级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全息分析模型,并借助NVivo对137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据此建构留守负荷系列指数及留守保护系列指数并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类别及综合留守负荷对留守儿童发展结果具有局部影响,但留守保护发挥更关键作用;家庭因素具核心地位并决定人格发展,学校及社会因素则具补位作用并决定行为取向与学业成就。因此,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制订需规避按类施策的简化思维,基于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综合评估作出精准干预和支持。上述发现有助于后脱贫时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优化,也对儿童主任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结构,本研究编制适应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问卷。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编码方式构建抗逆力理论模型,形成了初测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农村留守儿童各550名分别进行初测和正式施测,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问卷包含8个维度(逆境信念、社区融合、积极认知、问题解决、家庭支持、情绪调节、学校适应和朋辈支持)。问卷总分与因子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0.81,分半信度为0.83,重测信度为0.90,表明问卷信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拟合良好(χ2/df=1.21,GFI=0.90,TLI=0.91,CFI=0.90,RMSEA=0.039,P=0.001)具有良好的效度;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效标问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0~0.62,P<0.01),问卷具有较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留守女生比男生抗逆力水平更好,留守时间“长短效应”仍然存在,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发展。这项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留守儿童抗逆力的测...  相似文献   

14.
留守生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过什么样的留守生活决定了他们生命和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留守生活是我们考察和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构成.对陕西省宝鸡地区7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情感呈现陌生化倾向,学业成绩不良现象普遍,也容易成为同学欺负对象等,而且,不同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为中介的独特治疗工具。绘画艺术治疗评定工具(HTP)可以有效评定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动绘画、色彩探究、绘画完成三种绘画艺术干预手段的运用,能够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留守儿童"和谐人格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从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质量整体不高,两类儿童社会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处于非正常家庭环境中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更易陷入各种社会化困境,出现社会化障碍,面临社会化危机。  相似文献   

17.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56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稳定性、轻松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和乐群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兴奋,}生、忧虑性和紧张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p<0.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凌海市凌河村小学80%学生为留守儿童,校内外孩子们生活安全倍受关注。小学特设"安全校长"及"代理妈妈",对320名留守儿童进行监护与教育。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让留守儿童安全、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中心寄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心寄宿制周期短、师资强、投资少,与寄宿制、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制、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制相比,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