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燕乐的名称需要重新界定,燕乐的本质为外来胡乐,曲词并不产生于燕乐胡声,而与六朝江南清乐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隋代初唐的燕乐,是以胡乐为主体、以大曲为表演形式的宫廷俗乐;盛唐时期的曲子,乃是经过法曲变革之后所形成的以清乐(吴声西曲)为主体、以声乐为本质属性,以内宴、家宴为主的音乐品类.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江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了一批港口城市。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描写商人及商品经济的民间歌谣。这些歌曲主要集中在乐府诗《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和《西曲》中,因此“吴声”、“西曲”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在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史料方面,其所蕴藏的信息,也很有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南文化的浮沉与吴中四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诗如何走向盛唐诗是研究盛唐气象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文学繁荣的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忽视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江南文化的价值.江南文化在初盛唐之际从隐没走向复兴预示着唐代文学观念的本体回归,而吴中四士以淡泊旷达之人格境界、放浪自由的行为姿态进入北方社会而自觉接受北方文化的熏染,其江南水性的诗风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交融,成为初盛唐诗歌嬗变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代,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中原旧曲和南方新声-吴声、西曲在共存中实现着新、旧递嬗,在此种音乐背景下,旧曲显示出“新声化”趋向。音乐的“新声化”包括曲调和体式的新变,曲辞的“新声化”主要反映为曲辞内容的艳情化。中原旧曲“新声化”在乐府史上的意义体现在:延续了中原旧曲的艺术生命力;丰富了乐府诗的创作方式;显示了音乐在乐府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古时期的俚俗文学与时俗文学,虽然同用"俗"字,但其意义与性质颇不相同.俚俗意为鄙俚粗俗,缺少文采,意思与文雅相对立;时俗意为追求时尚,重视文采,意思与古雅相对立.俚俗文学主要是汉魏相和歌辞和六朝以吴声歌曲、西曲歌为主的清商曲辞,它源出民间,初期常被上流社会鄙薄排斥,但逐步被接受,并被改造提高,对文人文学产生很大影响:一些汉魏六朝文人创作乐府新歌,推进了五言四句抒情小诗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唐代杜甫、自居易、刘禹锡等的新乐府诗创作.时俗文学是指当时注重骈偶、辞藻、声律之美的文学作品,它在一时段内获得许多人士的爱好,广泛流行,但因刻意追求新奇、堆砌、雕琢等弊病,时间一长,受到批评和改革:文人扬弃其奇诡靡丽之弊,肯定其声律语言之美,创作雄健奔放的诗歌,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局面,并形成唐代律体诗文以锤炼辞藻、讲求声调为语言美的显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春江花月夜》本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最早见于陈朝。陈叔宝(陈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春江花月夜》与《玉树后庭花》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旧唐书·音乐志》)隋及唐初犹有作者,然皆五言短篇,在题面上做文章而已。吴中诗人张若虚出,始扩为七言长歌,且将自然景物、现实人生与梦幻融冶一炉,诗情哲理高度结合,使此艳曲发生质变,成就了唐诗最早的典范之作,厥功甚伟。张若虚的创举决非偶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在传统的"玄言山水诗人""酷不入情"等诗歌史形象背后,还有一个虽不明显但却重要的与南方新兴乐府相通声气的方面。谢灵运诗集中三次写到南方歌曲,其中更有描述南方时曲的纪实之作。他也作有几首抒情性的五言四句体诗。不仅如此,他在山水诗中也多次穿插抒情表达,这比他少量的通篇抒情之作更加重要。他的诗中与吴声西曲歌词有大量的"相似诗句",可能存在相互脱化关系,这是我们考察他与吴声西曲相通之处的材料。这些相似诗句主要体现于抒情方面,如"以大的数目字形容内心情感的缠绵纠结""对内心缠绵情感的形象化""与人共度春天的愿景"等。其次表现为写景方式方面的相通。晋宋之际的诗歌变化,有玄言诗内部演化出山水诗和诗歌外部吴声西曲音乐系统催生出新的诗歌类型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后来演变为齐梁体。而这两个方面,早在谢灵运那里就已经在相互渗透了。  相似文献   

9.
论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唐江南地区的文士频繁举行诗酒文会,既反映了江南文化传统的深厚,又说明盛唐以后江南对文士吸引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社会转折时期文人心理的写照。中唐江南诗会,在创作艺术上有颇多创新,体现了盛唐以后诗歌创作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10.
对于唐代诗坛来说 ,诗人张若虚及其诗作《春江花月夜》是一个奇迹。《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最艳丽的曲调 ,然而张若虚以其天才的创作 ,把对自然、宇宙的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索与对纯洁爱情的歌颂结合起来 ,使传统的哲理诗、山水诗、情诗融合为一体 ,营造出深沉、辽阔、宁静的境界 ,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坛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