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被称为硬文化;而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称之为软文化。文化的物质层面更富时代性,在文化的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处在深层的软文化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硬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软文化的外化表现;在文化差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软文化。要想充分地了解一种文化,必须把握其软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积极引导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产生于消费活动并指导人们消费行为的文化,可称之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主要形态为消费观念。当前,应该大力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反对奢靡消费文化;鼓励积极消费文化,限制无度消费文化;加强自主消费文化,弱化趋同消费文化;主张平衡消费文化,避免极端消费文化;坚持和谐消费文化,抵制失衡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共时角度看,多样性是主要的,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历时角度看,文化趋同是次要的,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相辅相成,成为文化的统一体。外语教学应以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利用“中介文化”促进文化融合,运用移情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表层文化向深层文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本文从水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公益文化等10个方面,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剖析。另外,从地名与市俗文化、地名与典雅文化等角度,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品位进行阐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翻译行为是一种文化行为,翻译研究必须把语言纳入文化系统中进行考察。文化系统分为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多个层级,物态文化与行为文化属于表层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文化,心态文化则属于深层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查阅源语文本所涉及的地域文化相关文献资料,仔细考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源语文本中的地域文化意义。地域文化翻译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当代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以香格里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种新的文化支持 ,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多元价值观 ,决定了民族生态文化建立的必要性。构建体现文化多元性的民族生态文化 ,需要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生因子 ,吸收现代生态文化的精髓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生态道德、生态哲学为核心 ,以生态化的科技和教育为手段的民族生态文化。在构建这一文化的过程中 ,要彰显民族文化个性 ,尊重民族文化发展 ,提供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技术手段。通过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 ,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有三大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传统文化,即除了以上三大传统文化之外,还有帝王文化。帝王文化的思想源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自晋之后是历代皇帝的独断思想。帝王文化即有自己的社会基础、自己的文化典籍、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自己的文化结构。当然,帝王文化和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互相汲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多元文化。帝王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了两千多年的整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专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由此,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繁荣办文化,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法学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之内涵。法学语境中的文化不应做太过宽泛的理解,作为文化法调整规范对象的文化,应当限定为与物质文明相对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文化法治化源自国家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和个人文化利益需要法治加以确认与保护。目前,我国文化法治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文化立法建设阶段,尚需国家根据立法难度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先易后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后续文化立法工作。我国文化法包含文化基本法、文化事业法、文化产业法三个层次。其中,文化基本法是总则部分,文化事业法是分则中的公法部分,文化产业法是分则中的私法部分。文化法的目标旨在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功能。基于此,我国文化法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多样性原则,促进文化创新原则,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同时还与当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随着消费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渗透性的增强,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构。以下,本文将从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电视文化的结构要素、电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过程等维度阐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餐饮习俗、饮食制度、餐具使用、美食追求、烹饪思想、饮酒风尚、茶事活动以及宴会举办等方面概括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文大家韩愈 ,在宋代诗话批评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人们结合历史时期诗学趣尚对其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评。这些论评 ,基本见出了韩诗在创作取向、审美及诗法技巧上的特征 ;同时 ,宋人对韩愈作为诗人的主体素质也有论及。这些都为后世诗学批评韩愈论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概括养料  相似文献   

13.
会意字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体现汉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会意字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观、审美观以及形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封建婚姻的奠基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汉皇室婚姻。其形致多姿、特点迥异,具体表现为西汉时期皇室婚姻不论贵贱、不重贞操、不拘辈分,而东汉时期皇室婚姻则变得审慎、制度化。这一变化的产生是由两汉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变迁造成的,即社会经济基础由西汉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为东汉时期的大地主庄园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由西汉初期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轻视和社会风俗的放纵不羁发展到东汉时期的儒术独尊和知礼守节。  相似文献   

15.
西域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腹地连成一片,是民汉文化交流的前提,交通的便利、经济的互补、政治上的归属使先进的华夏文化对绚烂多彩的各少数族裔文化显示出强大向心力,因仰慕汉文化而进入中原时而引起阵阵"胡风"。西域文明也以独特风姿神韵吸引着华夏文化向其渗透,内地居民持续远赴边疆,共同开发祖国的西北边陲。该文从西域文化的多元视角入手,梳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汉文化大融合,以期推动当今彼此宽容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6.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近年来,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与其他服饰文化不断的融合,在世界服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服装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不可能也不可以脱离其他文化而单独存在和发展,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特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充分运用,既能传递民族文化内涵,又能传递现代时尚信息。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将我国传统的服装款式、色彩、布局特点、面料、图案等特点和各种配饰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就能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重新演绎出现代时尚气息。  相似文献   

17.
河汾文化是隋唐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其源头追溯至汉末魏初,探讨其时河汾文化的形态,其中又以名士为考察中心.认为名士经由汉到魏,由汉代以经术、道德为依据转向汉魏之交的尚侠义、尚谋略等标准.其中构成河汾文化形态的太原郡更能反映此时期的变化,太原郡士人郭林宗倡导了此时期的人物评议之风,不单是汉末名土的代表,也更好地呈现出了河汾地域文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日本古代的美的精神、美的意识、文学理念无不打上“汉学”的烙印。不了解“汉学”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内涵。可以说,日本文学的蕴奥,几乎都产生在对汉学的受容与变貌之间。诚然,单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别开异境、匪夷所思的特质文化和文学,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通过仅有的脐带汲取汉学的营养,由此所培育出来的体格却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9.
张同胜 《南都学坛》2011,31(5):64-67
考论汉代后妃之形貌,应该依据汉代史料,而不是依据《汉宫春色》《汉杂事秘辛》等晋人、明人小说家言;应该对汉代内部审美观变革进行历史的审视和划分,而不是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一时代之审美观决定了彼时皇宫采选、聘纳妃嫔时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可推知汉代后妃的形貌究竟如何。汉代皇宫内审美观有明显的变迁:西汉皇宫审美观受楚地风尚的影响甚大,而东汉尤其是永平十年之后其审美观开始受佛教法相说之影响。西汉后妃形貌之审美,似多以细腰、纤瘦为美,而东汉后妃形貌的审美,则在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之上,受到了佛教三十二法相、八十好之"面如满月"、"耳大垂肩"、"鼻高且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雷虹霁 《南都学坛》2009,29(4):11-17
汉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秦汉时期,汉民族在先秦称华曰夏的基础上在分布地域的统一、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为统一的汉人,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以汉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文化"也成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但汉文化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并未因帝国的统一而消失或者减弱。秦汉时期出现的记录各地风俗、经济社会生活和方言的官方文献充分表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