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是基于法律评价的基本原理,结合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对国土资源法律及其体系进行的法律规范评价和法律价值评价。结合中国实际,对国土资源法律评价系统的构成——国土资源法律评价的主体、客体及其内容,国土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土资源评价的方法,国土资源法律评价的程序设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已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环节之一。本文从法律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对我国经济法律的体系、制度、规范及其运作机制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以效益法律观重构法学理论基础、借助法律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依法发挥经济立法功能等一系列主张,并据此引起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经济法律效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作为课程的法律诊所教育应当确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植入法律赋能理念的法律诊所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提出了新要求,应当遵循全过程评价、能力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和与诊所活动同步评价的原则.多元主体参与诊所课程的评定,应当分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科学设计适宜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法官不仅是纠纷的最后裁决者,同时还是法律变革的推动者、公共政策的监护者、社会正义的捍卫者。要理解美国法官独特的社会角色,就离不开对其司法运作的剖析。《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为人们揭示了法官如何在司法中充分运用其独特的司法哲学去实现法律的预期目标,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梳理和评价,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普通法世界的法律以及法官的司法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 ,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法律文化之间存在冲突 ,具体表现在法律文化内部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法律职业者集团文化与普通社会大众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城市法律文化与乡村法律文化以及理论领域法律文化与实践部门法律文化等的冲突。我们应通过制度建设与观念建设并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重、城乡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措施 ,整合法律文化内部结构 ,提升法律文化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法律行为,必然会在主体间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主体法律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的不同。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主体地位不清、权利义务混淆及越权行为等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深入分析并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主体的种类及划分标准、不同主体各自的法律特征、权利与义务、职权与职责,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法律主体因而具足了理性的属性。法律主体的多层次性,为理解其内涵及其行为带来了复杂性。基于法律主体的理性本质,分析不同层面的法律主体的样态,这成为解读法律主体的一把钥匙。法律主体可从个体、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层面的法律主体。个体法律主体有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存在样态,作为法律和伦理的实体,三者的理性和“普遍性”呈递增之势,个体法律主体只有圆融于国家层面,成为“普遍伦理”的化身,才能去除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个体法律主体的特殊性及片面性,在“普遍伦理”的统摄下实现“我”与“他者”及“国家”的和谐,从而解决片面与普遍、理性与自由的矛盾,实现“能分使群”的人的现代价值,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对其与其他权力在行使主体方面予以角色分离。权力行使主体的角色混同产生了消极后果,并导致人们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运作方式的批评与质疑。未来检察机关内部的法律监督部门应当独立设置,由其单独行使法律监督权力。法律监督主体的独立化有正当性基础,其实现需要做到三个"相对分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 ,立足于社会发展理论 ,纵观东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 ,运用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法律发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 ,确证了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社会及法律发展的共同规律及其不同发展道路 ,指明了法律发展的世界意义及其演进方向 ,展示了马克思宽阔的法律视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法律生活中的 “主体” 及其 “法律自觉性” 内涵和规定性的明确, 通过对主体法律自觉性构成基础以及实现条件问题的探讨, 指出了主体在法律生活中应有的状态及其对于实现社会法治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其未来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情感、法治信仰等因素,应通过让大学生“知法”以获得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通过“守法”以领悟法治的神圣感,通过“用法”以提升法治认同感。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育过程过于压缩,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培育环境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性和渗透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法为主线”的理念,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时进一步做好培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草案关于遗失物拾得制度的设计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其制度设计的理念忽视了物权法的主体也是一个经济人,对拾得人设定了较多的义务,只赋予较少的权利.这种价值理念和具体法律规定偏离了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律,将会直接影响到遗失物拾得制度在现实中的适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团组织的存在与繁荣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作为与政府和市场并列的第三体系,社团组织有其自身独特的基本特征,即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目前我国社团组织发展过程中还需解决社团组织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制、社团组织与政府关系以及社团组织内部管理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法律控制面临着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与效度的削弱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度内的国家法律供给不足且与乡村社会需要不甚契合、乡村社会里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国家法律与民间规则的良性互动、加强对乡村社会法律资源的供给以及切实推进行政控制手段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高等法学教育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 ,提高法律职业准入的门槛 ,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对提高我国司法队伍人员水平以及促进民主法治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高等法学教育的方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模式 ,选择实施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现实生活中,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违反领导法律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其法治意识淡薄是主要根源之一。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必须依法领导,而领导者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依法领导的实施。领导者只有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才能保证领导权力沿法治之轨行使。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经验法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社会义务.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法制范畴,是一种人格、制度和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是人们安身立业之本,是市场经济基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塑诚信,建设诚信社会,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诚信功能,体现个人社会需要,提高政府公信,合理实现利益均衡,不断加强对全民的诚信教育,培育社会的诚信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诚信立法,规范诚信法制社会,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构建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激励,鼓励守信,惩罚失信,规范取信,给诚信以法律的定位.以德养诚,依法护信,德法相济,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法律规制问题,可将其划分为主体和行为两大方面。在主体方面,呼唤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能确保企业具有良好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在行为方面,资产证券化是今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发展方向,债转股应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法律制度化的关于债务重组的救济方式。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必然蕴含着正义的法律理念,贯穿着良好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调整对象是整个物权法体系的基石,是设立物权制度的逻辑起点。物是指具有实际形态的物体或由法律规定、具有物质性的无形财产。物权是指物权人对物所享有的直接利益并具有绝对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民事主体因物的所有、利用和权利变动而产生的财产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