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媵”的意义界定不清的问题,采用归纳和图示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媵者是嫡夫人同姓诸侯国之女、媵者是嫡夫人的“侄娣”、媵者与嫡夫人非骨肉之亲等三种形式。结果表明:媵婚制度具有广继子孙、防嫉妒、扩大联盟范围等作用。实践证明,媵婚制在中国周代较为普遍,并且对探讨周代婚姻家庭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黔桂边区瑶山一带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习穿白色齐膝短裤得名。他们长期保持“五不通婚”之习俗,即不号兄妹通婚,不与同姓通婚(同姓不同宗者除外),不与其它民族通婚,不与本民族的其它支系通婚(如青瑶、长袍瑶等),不与外地的白裤瑶通婚(近年虽有人同广西白裤瑶通婚,但为数极少)。“五不通婿”之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婚姻形态:即封闭的“同民族同支系同地异姓婚”和近亲的“姑舅表婚”。  相似文献   

3.
中表婚探源     
中表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古夏、商、周时代,从上古姑舅称谓及上古史料得知,中表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是早期人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时的表现形态.从西南少数民族遗留的风俗中可以推测出,远古时中表婚的表现类型为三种.周代同姓不婚制度的实行,推进了中表婚的进程,使它在众多婚姻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表婚革除了群婚制的弊端,又有利于部落间的联盟,在当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恪守"同姓不婚"和"诸侯国内部不婚"的原则,异姓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扩大疆土、争得霸权和相互结盟的需要而互相通婚,使婚姻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鲁国作为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政治婚姻具有鲜明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乃至整个周王朝的政局。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者认为,原始人已经能够认识到近亲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对这种婚配进行了抵制,这样就导致了族外婚的出现.如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嫡亲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害处终于被发觉了,这就导致了在这一亲等之外去选择妻子.”英国民族学家L·费逊和澳大利亚民族学家A·哈威特在他们合著的《卡米拉罗依和库尔奈》(1880年)一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我国学者由于受摩尔根等人的影响,多数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和宋兆麟编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他们还进而认为我国周代的”同姓不婚”也是当时人对近亲婚认识的产物,并把《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看作是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据.林耀华先生在其《原始社会史》中认为:“经历了漫长时期的生活实践之后.到了早期智人阶段.人类进一步意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朝的制度.凡同姓不管血缘关系多远.就是相隔许多代也不得通婚.”我认为.以上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原始人还不可能认识到近亲婚的危害.至于说原始族外婚是由于原始人对近亲婚危害的认识而产生的.则更无从谈起了.我国周代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度是原始族外婚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从金文看周代媵妾婚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中,作器者分别以7种名义为出嫁女铸媵器.有些铭文虽无“媵”字,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推定其为媵器.两女同时被媵送时,其中一女是作为异姓他国来媵的媵妾.两个出嫁女的称谓可能铸于同一媵器之中,也可能分别铸于不同的媵器之中.周代这种异姓嫡媵婚制,使周代女性地位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史料,结合历代学者对同姓不婚的观点和看法,着力从“畏乱灾说”、“优生说”、“宗法说”、“人伦说”等几方面研究分析了周人“同姓不婚”的原因和影响。并论述了“同姓不婚”的产生、发展和它在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匡胤与京娘、赵恒与刘娥的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是中国自由婚第二次高潮被宋明理学扼杀前的回光返照。赵匡胤在千里送京娘途中互有好感,产生爱情。但赵匡胤得知京娘与己同根同祖同姓后,在"同姓不婚"的道德规范下婉言拒讷了京娘的爱情,反而遭受京娘家人误会与不明真相者的世俗非议。赵匡胤的侄儿赵恒与太原籍民女刘娥的婚配,实属婚姻自主的自由婚,却被宋明理学以《狸猫换太子》的戏剧形式歪曲事实真相,进行诬陷和丑化,为彻底扼杀自由婚第二次高潮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苗族、侗族至迟在二千年前就生息繁衍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婚恋观及婚恋习俗:同姓不婚,姨表不婚;自由恋爱,忠贞爱情;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姨表不婚"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重彩礼、忠贞爱情可引导人们认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危害;"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对提高妇女地位和民族素质以及促进社会进步都有长远意义.当然,还有"舅霸姑婚"的习俗,但部分地区在近200年前就将此俗彻底革除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证据规则的立法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但在认识上不统一,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决.为了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需要对公共权力加以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同时诉讼过程有客观规律可循,亦需制定规则以统一证据的运用,这就给证据规则的制定提供了理由和理论根据.而证据规则与自由心证原则相违背,因而证据规则的制定宜粗不宜细,以保障人权和保证适当的心证为限.  相似文献   

12.
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分为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和客观条件型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概念中人口是生活质量的承担者,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群众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保持党的先进性最现实的课题是防止党脱离人民群众和弱化群众基础。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除了对原文的词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时还需挖掘其深层含义或延伸意义,以增强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从犯的原因力是指成立从犯所必需的因行为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犯罪行为之间产生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从犯是否成立,要经过一般性判断、具体性判断和排除性判断三个环节。一般性判断主要考虑是否具有成立从犯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体性判断涉及事前判断与事后判断、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排除性判断主要考虑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和刑法总则中的但书。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 0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在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如何既倡导科学精神 (求真 ) ,又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求善 ) ,追求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求美 )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正是终身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副作用是构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最主要障碍,只有很好地消除人们的此种心理恐慌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沉默权制度。我国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建立沉默权消解机制:构建有限沉默权制度,从沉默权内部限制其副作用;构造配套措施,从外部消解沉默权副作用;加强社会治理,构建预防、理解和接受沉默权副作用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违宪行为决定了违宪审查权涵盖的范围界限,要从违宪之"宪"的内涵和外延、违宪行为的主体、违宪方式等几方面认识违宪行为。违宪审查权就是特定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团体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精神、原则和规范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