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深入 ,法制宣传已成为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之一。以黄石电视台开办的法制专栏节目为例 ,无论是《社会与法》、《法制经纬》还是《现在开庭》、《今晚八点·法制版》,虽然名称不同 ,长度不一 ,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以“案”讲“法”,或者说是“讲案说法”。那么如何处理好“讲案”与“说法”以及“讲案说法”与“办案执法”的关系呢 ?笔者多年来从事法制栏目的编导工作 ,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讲案”要服从“说法”  对于“以案讲法”的节目来说 ,一般观众最感兴趣的 ,往往是案件本身的过…  相似文献   

2.
苗族习惯法的传承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其法律以口耳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国南方民族目承法律文化圈中最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国时才以汉文记载习惯法。在无文字状态下,仍然有较为丰富和完备的实体性法律规范,“榔规”是通过隆重的“议榔”的“立法”程序进行,民事、刑事、种判理词是反映实际审判的“程序法”。苗族榔规的传承及法的普及,主要通过词师唱词,就案讲法、法理的讲解来实现的,充分区映体现了口承法律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以”字在《说文解字》中,只列一个讲法:“用也”。 到了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就列了八种讲法。(见“以”字条) 到了今人杨树达氏之《词诠》则开列二十二种讲法。(见《词诠》以字条)横跨名词、代词、动词、指示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一身而兼七大词类。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真正对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渠道。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文章就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目前应着力培养起大学生遵从法律权威等四种基本的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和改进“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主体的适应技能、革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来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5.
预防性法律制度下的“枫桥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枫桥经验”体现更多法治属性:讲法说理进一步强化,法律权威得到体现。体现更多可实施性:“枫桥经验”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得以提高。预防性法律制度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展现三个发展方向:一是预防为主得到更加鲜明的彰显;二是“枫桥经验”的规范性、确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枫桥经验”的权威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6.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讨论历来已久,“泸州遗赠案”的发生,又使之讨论更加激烈,本文欲以“泸州遗赠案”为切入点,法律规则与原则区别,简单探讨法律规则与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冲突的原因.文章并不在于深究此案的结果是否正确,而重在提供一种思考的进程或者考虑的因素而已.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该课程的重要性、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方法、运用案例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成绩考核应该既合理准确,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既能考核学生在课堂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内容的学习与提高,又能考核学生在课堂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形成与实践。采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模型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成绩,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水平。此考核模型对其它文科类考查课及考试课的平时考察部分的成绩评定也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国青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了多元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这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一定影响。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学生为中心、课内外活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等为特点的团体辅导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创新型方法。具体应用过程中,成长团体训练应用于新生适应性教育,教育讨论团体训练应用于“三观”教育,角色扮演技术应用于道德修养教育,案例启发技术应用于法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统编2013年版新修订教材在章节结构的逻辑安排方面有重大突破,从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落脚到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个人品德养成四大平台中,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为载体,强化课程“修养”“素质”特质.依托新版教材,开展专题式教学,必须把握教材新特点,科学设计专题内容,避免出现道德和法律专题板块分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张希来 《南都学坛》1999,19(6):69-70
探讨了《初等代数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着重阐述了“导学、导讲法”的意义,步骤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他奠定了学生日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步入高年级后的深入学习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研究基于多媒体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日语”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基于多媒体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详细阐述了其具体构建方法,并提出了模式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了较多修改.2014年,从中央到福建省,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水平受到高度重视.为跟进教材,提升教学质量,应调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证研究和改革.通过将“法律基础”部分分为“形”篇和“魂”篇两个专题,深入研究理论,重点结合案例,以多种教学法予以辅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仍然选用了韩愈的《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历来被认为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鸣之”二字,释法已有好几种[注]。因为“之”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鸣之”。最初,有人认为“呜之”是“之鸣”的倒装,“之”指代千里马。这种讲法不合古汉语倒装规律,是把语义与语法混为一谈了。后来有人认为“鸣之”与前面两句中的“策之”“食之”相照应,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使它鸣叫(使动用法)。这种讲法在语法上似乎有道理,但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16.
解决“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问题,首先需要认清这门课程的性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思想性与知识性兼顾,同时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高等学校在“新工科”框架下相继开启了以“宽口径、夯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为特色的教改探索,着力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以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文章以理工科大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例,提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发展,分析了新形势下基础课程课改的具体思路、方法、实践、措施和效果,并探究了组建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加强思政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对推进课程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大学前,我就听不少人抱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思政课比较枯燥。这学期按照教学计划选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后,拿着沉甸甸的课本,我心里有点惆怅。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法律基础》(公共课)课程“时不足教”的矛盾,历来十分突出。以近年为例,该门课程部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用时是36节,相应的教材量—粤高教版93年第3版为参数,一般设十章四十六节,(其他版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按每节耗时二个学时计算,至少需要九十二学时寸能完成教学任务,两者之差为五十六节,若遇有节日例假“冲击”课时,则缺口之大,远非如此。不解决这种“时不足教”的矛盾,《法律基础》课程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将是空话一句。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无为”之“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以“有”的形态存在并处处在生活中扩张的法律是相当危险的,既无益于秩序之维护,又无助于正义之实现。好的法律,不能仅仅只以“有”的方式存在,更多的是以“无”的方式存在。“有为而治”也是法律“父爱主义”的极端化,出于追求自由的本性,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领域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大部分领域属于自主选择的私人空间,法律对这部分领域是“无”为。只强调法律的“有为”而忽视法律的“无为”,势必造成法律与自由的对立,只有在强调法律“有为”的同时又重视法律的“无为”,才是对法律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法律保障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