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的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上海X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站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的行动研究的初步成果。全文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历程、初步成效、反思等方面对行动研究项目作了介绍。在总结了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的行动研究四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建设必须与社会工作知识观、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管理机制的不断改善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反思性"是吉登斯众多学术著作中极为重要且极为核心的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行动的反思性监测,主要体现在结构化理论中;其二是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强调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反思性"思想所包含的两个层面都特别强调知识在人的行为建构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反思性"思想的第一个层面侧重实践理性对人的指导作用;第二个层面则凸显了理论理性在现代性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师教育开始从单纯对教育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教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加强教师专业化,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思潮 ,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不仅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而且也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反思性教学既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来,本土化一直是核心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建构路径。政治关联性、文化敏感性与实践反思性构成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要素。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纷争实质是关于围绕社会工作本质的论争,在科学、政治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特质下,中国社会工作既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科学知识,更要从中国政治文化实践脉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走向国际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东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多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构建了基于“5”个实践教学环节和“4”个实践教学模块的“1”套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新体系,并提出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习指导教师实务水平等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校长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思性实践是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批判反思又是反思性实践的重要策略。本文内容包括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策略以及批判反思与校长专业成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以及回应地区及服务对象之特色和需求。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能否不断回应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不断探索本土化、处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在于是否构建起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否形成了能力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否激发了社会工作者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动机和热情,是否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以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的归纳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践研究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研究的新型方法论依托,但既有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实践研究”的本体设定,造成研究逻辑的内在缺失。本文通过立足“知识”视角并提炼既有研究中模糊的“知识—实践”关系命题假设,建构了“知识转译实践”的本体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实践是由理论—命题知识、过程—事实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的多元知识体系基于证据转换、反思性实践、街头官僚实践、道德驱动的路径“转译”而来的,而实践研究的目的则是需要捕捉那些影响或有助于“改变”的知识要素,将其纳入社会工作知识库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将社会工作实践理解为方法、行动者和常人三重本体的交织与互构,面向多元知识寻求对话创新,在“实践—研究”之中穿梭反思行动,更好地助推现实社会工作实践成为负责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公布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提供了机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支持型职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社会工作职业给予合理的定位,以导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1.
杨荣 《社区》2011,(13):12-13
作为一门新专业和新职业,社会工作近些年有很大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经常面临来自社区和居民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工作有什么作用?与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的社区工作相比,社会工作“新”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2.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3.
反思性学习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自己在反思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当好课堂教学的“编导”,积极地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研究学生学习能力中的得失,做好学生学习的“导师”;力争成为“学者型”教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S市四家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深度的调研与访谈,分析了S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基于技能/技能形成理论,本文构建了“行政吸纳—教育引领—职业培育”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S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呈现一种“未完成的技能形成”的技能样态。这种技能形成样态具体表现为:政府对技能的吸纳与异化、教育未能对技能进行有效生产,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工作职业环境。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深层机理在于,外在制度环境与体制强大力量使得高校、职业与政府之间未就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形成这一议题达成共识,缺少跨界整合的实践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迈向“技能为本”职业技能形成的生产转向,包括可信承诺、互构生成、战略构成和精神气质四个理论命题,具体而言包括营造职业技能长期积累的稳定环境、推动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建设、强化技能证书体系的质量建设、弘扬职业技能中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情境、协作、会话是促进深度意义建构的关键。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话手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协作反思性学习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学科教师、公众平台、共同基本圈、延伸圈在内的"微信+"支持的协作反思性学习模式,对缓解工学矛盾、构建常态化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外语教师认识到只追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更是不能够改革外语教学的。因此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教学理论,以其追求实践合理性为目的的教学探究活动为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具价值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实现英语教学的常态化反思。应合理定位反思的内涵,搭建反思性英语教学的环境平台,形成英语教学的自觉性反思能力,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发展自己和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更强调其从业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核心竞争能力的养成,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方法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主体,中国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回应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实务实训,发展"专才"教育,打造专业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解决社会工作发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浅论反思性教学与反思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发展"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反思是"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只有学会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反思途径,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力,促进自身发展。可以这样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前提,同时,教师发展又是反思性教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反贫困既是专业社会工作历史上关注的焦点,更是当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不仅更新了扶贫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模式,更促进了扶贫社会政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但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反贫困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创新、多元化协调、制度化保障、专业化和理论化水平还有待完善,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为基础,从共同富裕、城乡平等、内源发展的价值理念层面,社会政策、生计发展、服务管理的知识层面,精准识别、跨界融合、统筹整合、评估跟进的实务技术层面构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实务拓展和政策引导来培养、提升、拓展和巩固其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