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翻译是否能真正实现对等是当前翻译研究的热点。但是等值翻译不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运用关联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对等原则,从而论述了对等原则的局限性。首先,对等原则视角下的翻译本质即“二元论”无法解释翻译的“交际性”特征;其次,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由于文化的不同,势必存在翻译上的“缺省”现象,从而使得翻译无法实现完全对等;最后,对等原则认为翻译是静态的,因而无法解释翻译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等是翻译的基础,取得翻译对等越多,译文质量就越高.翻译的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文体、风格对等两个方面,文章就如何取得这两方面的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等是翻译的基础,取得翻译对等越多,译文质量就越高。翻译的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文体、风格对等两个方面,文章就如何取得这两方面的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英语的翻译有其独特之处。从对等翻译原则出发,医学翻译瘟该遵循价值对等、语体对等、内容对等、语言对等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7.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翻译指导理论之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功能对等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并以歌词翻译实践《传奇》、《心太软》以及《Scarborough Fair》的中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歌词翻译中所体现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诠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歌词翻译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指出歌词翻译中,不仅强调内容的对等,也应追求译文的形式对等,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从而澄清了等值理论仅仅为一一对应关系的误解,说明了对等理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对等,更是精神层次的动态对等,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被很多学者推崇为评判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最终目标。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引入中医翻译实践中,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医翻译中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往往难以兼顾这一问题。“动态对等”原则在中医翻译中具体可以应用于词、语句、语篇翻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西方影视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字幕翻译的准确性愈加重要.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达到语言意义上的对等成为翻译工作者的追求目标.本文基于语用对等的相关理论,结合实例,分析语用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对意义的对等翻译而非形式的对等,此理论对科技英语中的专业名词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些专业名词形式不对等,意义对等。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知,对等理论指导科技专业名词翻译,不仅有助于翻译科技专业名词,并且易于理解和记忆所译的名词。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翻译的对等是相对的而不对等才是绝对的。本文拟就英汉翻译中几种词层非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翻译策略以解决英汉翻译中词层不对等现象。使目的语和源语在词的层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风格对等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哈克贝里?费以恩历险记》中译本,探索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实现功能对等。为了说明翻译中的对等,本文从"意思对等"和"风格对等"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一、翻译等值理论概述翻译等值理论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奈达(Nida),他将语义成分、信息论、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奈达指出翻译是接受语复制源语信息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即翻译是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译语能够传递源语的声色之美、传神之美、形式之美与文体之美,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者们作了种种探索与研究,尽力促使译语与源语的对等。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对等理论有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与语用对等这四个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在语言翻译研究领域各自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把握好对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运用是个值得我们不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用一种语文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辞源)“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荣达论翻译)尽管说法不同,但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一样的。即翻译的最基本的任务不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意义、信息的传达。奈达在上述的那句话中,不但提出了翻译的最基本任务,还指明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切近面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而不是用绝对的,完全的对等语)来再现原文的信息。这里的“对等”涉及到了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要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对等原则,首先应该对“对等”有一个客观的认…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的层次看唐诗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均教授提出翻译可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审美层次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在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唐诗意象的翻译原则需要同时考虑语义对等和审美功能对等。达到语义对等需针对诗歌意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源语化翻译还是目的语化翻译。而通过了解唐诗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特征上的互通性来感受唐诗创作中意象传达的感官美和情感美,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审美对等的实现。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上个世纪中期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早先传到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赏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对钱钟书《围城》的英文译本,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该作品汉英比喻翻译中的体现,进而发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比喻翻译能有效地弥补文化差异,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