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石柱,其核心内容是"仁",并在这一基础上儒家倡导民本、民贵、朴素的平等观及和为贵的大同世界,在这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意识,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阶级性,儒家人权意识并未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一方面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以及人权意识,一方面要汲取、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现代人权理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权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未必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第一次高峰期的先秦无疑是研究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先秦儒家"三圣"的仁政、人性、民生等具有人权性质的理念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国早期具有特色的人权观,再通过移古易今的方式,以期为当代中国人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人权意识具有普遍性,而人权意识的表达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丰富的人权思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风格,与西方人权思想相比,其关于人权的发生、性质、标准的表达均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人权发生的社会论,人权性质的道义功利一元论和人权标准的义务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了邓小平理论当中不为人所熟知的"十个如果"及与弟弟晚年的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个如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儒家公平合理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应国内学界在人权研究领域忽视或否定儒家传统的状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世界人权宣言》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其形成中,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了贡献。中国代表张彭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工作对重要条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对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爱”、“忠恕”以及“善政”等主张作了梳理分析,说明这些传统在当今国内及国际人权建设中具有意义。在人权建设中,我们应当认真对待中国儒家传统的合理因素。 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权意识三十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来,中国人权意识实现了从“人权是资产阶级口号”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转变。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权意识的觉醒与徘徊阶段、人权意识的启蒙与传播阶段、2004年人权入宪以来人权意识的弘扬与保障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应国内学界在人权研究领域忽视或否定儒家传统的状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世界人权宣言》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其形成中,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了贡献.中国代表张彭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工作对重要条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对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爱”、“忠恕”以及“善政”等主张作了梳理分析,说明这些传统在当今国内及国际人权建设中具有意义.在人权建设中,我们应当认真对待中国儒家传统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治理难度大;多民族且各民族多各自聚居,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中国是一个长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前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主体,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秩序观,由小康而大同的理想追求和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以及儒家举贤任能的政治治理实践、道义经济理论、天下主义的社会建设抱负,可视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相契合,也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相适应。因此,思想理论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建构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9.
清末修律在中国近代人权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人权进入法制领域的开端,对后世中国人权与法制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清末修律不仅从社会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近代国民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而且还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国民的法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清末修律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其对近代国民人权意识增强和法制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是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对此也要有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孟子"四端"说在儒家伦理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其中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对现代伦理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一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即人性"四端"的预设是否合理;二是"推己及人"的类推论证方法是否有效.在现代视域中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能使我们对"四端"说以及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与方法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别从儒家语言、儒家的人性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等视阈研究儒家文化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存在礼法合治、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等特点,提出中国立法一方面要对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进行继受,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中国法律传统中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忽视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等内在缺陷,吸收西方国家重视个人权利、私法以及尊重财产权等现代法治理念,从而在我国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实现向现代法治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权利意识的确立是重构现代中国诚信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孔子人权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重要之一源。本文论述A、孔子人权观之哲学根蒂和理论基石,发端于对人的“类”属性的发掘与认同;B、调整君民关系,爱重民众,约束君主;保障基本经济生活条件,“富”而且“教”,提高生存质量,是孔子关于人民生存权思想的两大要义;C、否定暴君苛政,反对残害生命,强调“足食足兵”以抗御外来侵略,保障国民集体安全,是孔子关于民众生命(安全)权思想的三大主张。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人权观念只是对西方人权观念的移植。然而人权观念在近代中国的发轫、发展却有自己特殊的逻辑。在西方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人权观念,在近代中国则被视为追求现实目标的一种工具理性。当人权被视为一种工具理性时,其价值内涵就很容易融化于社会改造或革命实践中而被忽略甚至被舍弃。近代中国现实救亡与思想启蒙之间的内在紧张,淹没了人权的价值意义,也导致对人权观念的追求始终只存在于少数知识分子的口中和笔下。而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并没有引起真正的人权觉醒和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形成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权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二是毛泽东的人权观 ;三是现代人权理论发展的积极成果。形成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人权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过去在人权方面的经验和失误 ;三是当今国内外人权斗争的复杂尖锐的形势  相似文献   

16.
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的人数也不算少;同性恋者人权保障的必要性是对同性恋者权利呼声的回应,是包容发展的国家发展趋势、紧跟世界保障同性恋者人权发展趋势之必然。在进行人权保障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构建保障同性恋者的自由权、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的理念。具体的保障措施是:立法保障、司法和执法保障以及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权理论林林总总,派别甚多。今循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西方的人权理论进行简单检视。总体而言,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目前仍未超出"天赋人权"这一基本精神,皆具有唯心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虚伪性等特点。但我们也不能总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人权理论,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准认清这种理论本质的应有视角。这样才能廓清人们在人权理论上的模糊认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8.
人权概念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思想史上,首先是在17、18世纪的思想家那里,以自然权利的概念出现。人权概念在20世纪重新得到重视。然而,不论是以自然权利还是以现代人的权利概念出现的人权概念,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权概念。宣布这样一种人权概念,并非意味着人们就得到了它的保护。抽象人权概念只有具体化,才能落实到现代生活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遭受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这也反映了人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世纪的实践和教训表明,要享有这样一种人权,必须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权或公民身份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内圣外王”概括性地落实了儒家文化中人自身的发现、把握以及提升这一纲堆性的指导思想,而成为儒家文化中的本质思想之一,也因之成为一个博大而开放的子系统,在关于个人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圆家、人与自然关系的各堆度中蕴涵着人类主体意识丰富的伦理资源,等待我们理解、反思、开发,并作出时代的阐释。以此为传统儒家文讫的开发、转进、解构作出基础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