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与市民社会在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相适应,近代市民社会理论亦是在16-17世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从马基雅维利到洛克的200多年里,近代市民社会理念所悄然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从国家理念向社会理念、从君主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倾斜,而这种变化背后更深刻的内容则是国家与社会、政治与道德、专制与自由、政治与经济由原来的高度重合走向相互分离转变的趋势。得益于这种历史转变,近代市民社会理论才能够在18世纪的裂变中大踏步走向成熟并在19世纪的聚变中走向综合,由黑格尔开创的社会政治哲学也才在马克思的批判继承中被改造成了一条把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性导回社会现实并使社会现实立足于自身之上的社会政治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并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认为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被国家所超越.马克思明确将市民社会纳入经济基础的范畴,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而人类解放是超越市民社会的途径.葛兰西将市民社会定位在上层建筑领域,认为政治国家必须建立在市民社会上才能维持其合法性与持久性,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柏拉图之重新发现要归功于德国唯心论哲学家,而黑格尔亦视柏拉图为欧洲哲学传统的开启者。柏拉图和黑格尔面对着共同的哲学使命,即克服启蒙带来的相对主义,挽救各自时代伦理败坏的局面,穿透时间性和暂时性的意见,把哲学带向真理和客观性。因此,耶拿前期的黑格尔试图通过一种柏拉图式的共和主义来构建政治哲学,克服现代性造成的分裂局面,把实践、德行放在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之上,区分作为自由人的战士等级和非自由人的市民等级。在耶拿后期,黑格尔走出了这种希腊式的美的幸运,在他看来,精神只有经历了这种分裂的环节之后才能达到真无限,战士的德行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制度的客观性之上的自由的现实。故而,黑格尔对柏拉图式国家的批判旨在表明,普遍物自身必须要有差异、中介和他者的他者性这些环节。  相似文献   

4.
公立高校的法人属性在理论上并没有因其法人主体资格的确认而达成共识,公立高校因其公益目的而承担较多公法义务,部分学者据此主张公立高校应当按照公法法人化改革;但法人本质上只属于民事法律制度,其法源指向仅限定在私法领域。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公立高校改革的方向只与民事主体制度的私法法人特征相契合,根据大陆法系法人的传统分类,公立高校应当定位为非营利法人,其法人属性自然就应当属于私法法人。  相似文献   

5.
私法与公法区分标准的确定应当从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入手,并以家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三者的关系为基础。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是否为非国家统治关系,可将私法与公法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私法观。对于今日中国的民法法典化而言,这种新的私法观有助于将未来的民法典建成宏伟大厦,而不是将其弄成“三根棒棒”;对于民法的理论研究而言,这种新的私法观有助于丰富现有的民法理论,使其更加充实和丰满。  相似文献   

6.
在对道德的传统描述中,尤其是在基督教时代,对他人的爱竟被强调到如此地步,以至于道德竟与利他主义等同了起来。这种等同意识到了社会因素对道德的重要性,人们不一定要认可这种观点。道德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特征。甚至在康德的认为义务是理性个体的一种不受约束的动机因素,即义务本质上并非是对他人的义务的道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本位人格的法律具有两个特征:权利本位(私法)和形式主义,它们使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个体本位人格的道德表现为信念道德和责任道德,而二者进一步演变为宗教和法律,导致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被“悬置”。社群本位人格的道德具有两个特征:义务本位和实质主义,它们使道德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社群本位人格的权利和主体意识不明确,使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交互主体人格在自我和他人、理性和情感、权利和义务、形式和实质上既是二分的又是统一的。因此,交互主体将使“法治”和“德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思想史上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 ,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 ,他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的阐释 ,以及对市民社会与家庭、国家关系的分析 ,不仅树起了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而且“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日常道德语言的分析出发,将义务要求和行善要求这两个层次的道德要求明确区分开来,并揭示它们的不同特征。指出义务要求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它往往需要强制力的保障,并赋予他人和社会某项相应的权利;而行善要求则要求人们出自善良动机,为了社会和他人利益,自觉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等。文章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批判了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方面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商业化加剧引发的债法改革浪潮席卷全球,对中国民商法影响深远的几个主要国家都先后卷入其中,对各自的传统债法进行局部或整体的修正。欧盟范围内的私法一体化运动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同步进行,最终的结果尚不可知,但已有的法律文件或研究文献预设了欧洲债法发展的道路。中国债法的发展必然会跟进世界债法发展的趋势,即将制定的中国民法典必须在法律观念、具体制度设计和法典架构规划方面,形成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保护公民的精神权利不受侵害是我国法律的神圣职责,我国的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予以认可和支持,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受害人权益无法保证与加害人责任过重之间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需要了解被害人在案件中具体受到伤害的程度和加害人的情况。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对现行的司法解释做出相关修改,给予被害人程序选择的权利,建立健全国家赔偿制度,为被害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人性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颠倒黑格尔的法哲学之后,马克思对被黑格尔歪曲了的市民社会产生了直接的理论兴趣。1843年底马克思才认识到,要把隐藏在市民社会背后的因素呈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批判研究,必须具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于是,马克思将其理论研究的维度从纯哲学领域推进到经济学领域。在此过程中,被黑格尔用来论证法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给予了马克思相当多的启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市民社会的构图,明显地受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外思想家的关注。传统的看法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同一的。然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曼.莱文提出,国家消亡后的替代物,在马克思那里应该被理解为市民社会。莱文的判断并没有获得马克思文本的支持。用黑格尔代替马克思是莱文学术移位的隐性逻辑。  相似文献   

15.
论守法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重大而繁杂的事业,从法理视域看,宪法和法律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调节器。和谐社会的建构主要依赖宪法法律协调四种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的和谐;个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维度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才可能具备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挖掘,考察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章礼强 《南都学坛》2006,26(1):90-95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民法本位的基础包括民法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人性基础等。运用哲学论与实践论的方法及结合民事立法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优秀的个体角色的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个体角色对权利、义务认知,个体角色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的尊重。法律规范社会化下的个体角色,实质上是塑造与社会公共权利机关所确定的社会规范相适应的自我:阐明个体角色彼此之间都是一面镜子,相互反映着对方的自我,任何一个个体角色都可以从其他角色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的。个体角色彼此之间又都在无形中相互影响、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民商法文化具有先进性与局限性。先进性是指现代民商法文化的社会进步性和适用技术性。现代民商法文化所蕴含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其社会进步性的表现;适用技术性,是指现代民商法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技术文化。局限性集中表现为私法秩序不利于弱势人群,难以有效控制市场经济活动方式的逐利取向带来的社会风险。晚近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民商事立法与社会立法融合的法律现象,恰恰是这种局限性的深刻反映。对现代民商法文化局限性的讨论,决不意味着否认现代民商法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调节作用。当前,中国法制建设的一项要务就是,加快发展社会立法的同时,继续不遗余力地弘扬现代民商法文化,并以私法社会化的原理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