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末清初,回族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事情是"释族"和"释教"活动,即解释回族和解释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加深,产生了王岱舆、马注、刘智这样"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创造性地解释了伊斯兰教和回族.其中解释"回辉"便是一个重要方面."回辉"这一概念见于不少碑铭、著述之中.本文将对"回辉"一词的历史意涵和文化表征作一梳理,以彰显回族文化创造的具体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注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其伊斯兰思想的来源是多元的。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正统伊斯兰教传统以及经堂教育在兴起过程中与苏非主义的密切结合.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构成了马注伊斯兰思想的重要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学者以<古兰经>哲学生死观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现世以及中国佛教注重来世的哲学思想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两世兼顾、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回族传统丧葬文化中体现出的平等观念、丧葬模式、回族群众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哲学生死观的烙印.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关系对弘扬回族伊斯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1 .回族思想文化史研究。思想史主要表现在对回族伊斯兰学者“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活动的研究。伍贻业《从王岱舆到刘智的启示和反思——— 1 7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思潮》(《中国回族研究》第 1辑 ,1 991年 ) ,余振贵《从 <清真大学 >试论王岱舆宗教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社 1 987年 ) ,冯今源《(来复铭 )析》(同上 ) ,金宜久《论刘智的“复归”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 990年 1期 ) ,罗万寿《试析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真一”说》(《西北民族研究》1 996年 1期 )等文较有代表性。讨论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思想的文…  相似文献   

5.
马复初(德新)是明清时期“以儒诠经”的回族穆斯林经师之一,他不仅继承了王岱舆、马注、刘智的哲学传统,而且结合其游学天方伊斯兰世界获得的最新成果,把这场“回儒对话”推到了一个崭新高度。马复初哲学思想中的“全体大用”借用朱熹的概念,但与宋明理学认知宇宙本质的直观知识之认识有所不同,被赋予了伊斯兰教天堂和后世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哲学交流的结晶,从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中的"无极、太极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中,"无极、太极"被穆斯林译著家赋予了特定涵义,并在伊斯兰"无极、太极说"基础上,提出了"人极"的观点,认为人有能力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而在品德、学识方面达到极致而成为"人极"。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苏非教团仍在伊斯兰世界的一定范围内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它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苏非教团仍是民间宗教生活的基础;苏非教团是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苏非教团有助于帮助穆斯林应对现代社会对伊斯兰教的挑战,从组织上和知识上为穆斯林提供灵感和启发;苏非教团仍是当代社会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苏非教团的现代化趋势也不可避免,苏非教团正在经历着多种现代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季,在中国本土发生了一场成功的“回儒”文明对话之同时,曾在回族伊斯兰学者马德新与天主教云南教区法籍主教古若望司铎之间展开过一次重要的“回耶”两教间的哲学本体论对话。马德新从回、儒、道、释、耶五教本体论的比较角度,以两封长信回答了古司铎关于天主教的“性理”学说,两信合刊为《据理质证》一书。本文结合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以马、古二人的交往和该书文本为基础,对马德新在这场“回耶”对话中所秉持的平等开放、宽容博大、和平友善的文明对话观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汉文译著对回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促使儒家学说、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形成中国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哲学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中国早先都是外来宗教,两者在历史上又颇有渊源。它们都在唐代传入中国,在元代,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在中国有了接触,这可从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的作品中发现蛛丝马迹。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了碰撞,这可从一些伊斯兰汉文译著中看到端倪,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伊斯兰教著名学者王岱舆、马德新的作品中有了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清代咸同年间爆发的滇东南回民反对清政府的抗暴自卫斗争,具有维护民族生存自立的性质,与滇西杜文秀领导的各族反清大起义不同,故对其领导人马德新、马如龙不能以简单的投降、叛徒论之,而应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建设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不短的历程,尽管还存在着诸多疑问和争论,但是,面向中国文化特殊性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文化视域已经在哲学层面上生成。在文化哲学视域中,《实践论》、《矛盾论》提炼、概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穿透了中国传统治理理念的神秘外壳,消弭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壑,重铸了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领导力量。因此,在文化哲学视域中,笼罩在《实践论》、《矛盾论》之上的一些历史尘埃可以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发掘搜罗中国古代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法规定,探讨各家各阶段环保思想源流,对于我们今天的环保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与生殖崇拜--从"帝"到"道"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先秦文化中,水就是蒂(帝),亦是女子的象征.巫术、占卜、祭祀所选择的沟通天人的媒介多与水相关联,旨在沟通帝(水)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所谓终极依据的道亦是水.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认为安萨里是个中和派人物,融合了正统派思想和苏非派思想。但是笔者认为安萨里是一个苏非派的代言人和维护者而非融合者,他根本不可能起到真正的融合作用。本文从安萨里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影响范围对此观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江西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大余授学二程 ,并创立理学学说 ;江西也是理学集大成之地 ,婺源人朱熹在江西做官 ,并在白鹿洞书院等地传授理学 ,丰富并完善他的理学理论 ;明代 ,王阳明在江西把理学推向新阶段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赣州刊刻出来的 ,主要观点“致良知”是在赣州完善的。有宋以来 ,江西诞生了一大批理学家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与朱淑真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玩与朱淑真,是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鲁国夫人词>风调谐婉,语言清新,其善于化用唐人诗句,以"自言体"代替"代言体",转换抒情形式等特点,对推动词体艺术的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淑真<断肠词>主要由闺思与咏物两大类构成,其中又以闺思为最.意象的纤丽细弱,比喻的别出心栽,赋物以人格化,是朱词表现在艺术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二人的共同努力,为北宋女性词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