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停车换乘出行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间接降低交通排放。研究了满足一定低碳排放指标约束下,停车换乘设施规划问题。建立了同时考虑停车设施运营者和出行者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运营者在CO2排放指标约束条件下以停车运营收益最大为目标的优化模型,下层是在停车换乘交通出行网络弹性需求条件下用户均衡分配模型。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MSA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求解算法。算例路网测试结果表明: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停车换乘模式可以减少人均交通排放,达到了所设定的低碳排放指标,同时达到运营收益最大的目标,为停车换乘设施建设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区域大规模机动车辆疏散的交通运行管理进行了研究。以元胞传输模型为理论基础,针对疏散交通流时空分布的高度随机、动态特性,建立了区域疏散系统最优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在疏散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整合了交叉口流向冲突消除的交通管理策略,构建了基于交叉口冲突消除的疏散交通管理优化模型。最后以长春市中心区路网和2020年人口预测数据为依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疏散交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存在的各种外部性问题,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生态交通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利用Theil系数对区域内城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解构。为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现实政策规划的指导作用,运用该模型对2006~2015年京津冀区域内5个城市的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性良好,实证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各个城市生态交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有利于指导现实政策规划;近10年来京津冀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慢,因此科学系统且具体可实施的规划方案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区域内部城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随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倒U型”发展趋势,亟待探究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生态交通指数的上升拐点;该区域平均生态交通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因而需要在短期内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与排放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水平并发展低碳交通方式则是长期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区域信息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其内部城市间的同城化效应逐步增强,城市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演变,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城市层级体系,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同城化指数,且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了在多中心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此外,为了考察城市的初始禀赋对自身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采用截面OLS回归的方法,并选取2006年和2012年的数据观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化.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特定条件下显著,并通过比较发现2012年次级中心城市尤其是南京市对其外围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大,同城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产业相似度,且验证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受到行政壁垒影响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模式识别能力,而交通方式划分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分类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概率神经网络进行交通方式划分的建模,并给出了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对方式划分问题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同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心区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及其区域的心脏,其兴衰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效益及发展。研究中心区结构,可为城市中心区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没有规划约束,极易引起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本文讨论了城市各圈层的划分及结构,讨论了中心区的结构变异和发展条件,阐明了中心区规划引导和超前于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层博弈的交通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方式选择与交通资源配置的关系是交通领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有限的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只考虑公交和私家车两种出行方式的情况下,建立双层博弈模型。其中上层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描述了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下层反映了公交出行者与私家车出行者之间的博弈均衡。最后用三步法求解模型,并通过算例说明该模型与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勤生活方式是城市郊区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许多伦敦市民已经开始采取通勤生活方式,每天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即工作在城市中心区而居住在城市中心外围的郊区。通勤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日益普遍,从特定角度说明了近代意义上的郊区起源于英国伦敦。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城区外围空间区域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地区。对天津中心城区外围空间六种主要结构形态进行研究,认为其空间由圈层式向轴向式发展,并且功能分区明确;存在空间利用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行政辖区管理束缚空间发展、建设开发导致耕地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主要问题;提出扩大中心城区辖区范围、强化规划与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谈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绿色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功能,并以南京为例,依据其绿色空间格局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及问题,提出了以绿色空间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桂林市物流中心为例,根据产业结构的情况和经济定位,在对桂林物流中心将来的主要任务和物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物流中心的商业运作基本思路及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市“城中村”拆迁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拆迁问题是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目前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该文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了秦皇岛市"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对"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公共利益"泛化、补偿标准不明确,被拆迁主体缺乏诉权保障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界定"公共利益"、明确最低补偿标准,确定"城中村"居民的合同主体资格赋予其诉讼权利等意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江开发的要求相比,目前常州市服务业增长方式粗放,结构层次和比重偏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很突出。找出问题,谋划对策,以构筑常州市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江开发相匹配的服务业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6.
正在向"世界城市"目标迈进的北京,提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本文在比较研究基础上,论证了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典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为标杆与参照系,从十个方面阐明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典型特征;明确指出,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北京应充分借鉴世界城市商旅结合、商展结合、商文结合、商娱结合等重要经验,做好规划,完善体制与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优化,打造具有京商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7.
从探究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徐州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为例,得出港口和城市的关系——港城互动,港口城市成长为区域经济中心,港口通过港口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标识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可识别性、城市标识系统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如何通过一个体系化,程序化的模式建立城市的标识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要问题。笔者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了城市标识体系,并对标识体系下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评估,而后以可视化的原则建立空间模型,将城市不同区域的特征分别进行排序,以展示各区的个性形象和特色,最后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本体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已成为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以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连云港为例,结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有利条件,做大做优做强物流产业,加快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