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组织因其在实现社区垃圾分类有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广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究竟如何开展社区垃圾分类仍缺乏深入的揭示与归纳。从政策介入与社区类型两个维度构建出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以过程追踪方式对爱芬环保介入的四个不同类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及选择逻辑。研究发现:(1)相对于政府的强制性,社会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更能够在社区动员中不断调适其行动策略来适应不同情景,进而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经历了从说服、参与、赋能到授权的转变,在参与方式和内容上发生显著变化;(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具有权变性,受政策介入和具体情境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病医保制度运行试点,在显示公私合作的制度利于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有效利用金融业精算技术以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可忽视的问题:加重了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趋势;商业保险的逐利性导致制度基金安全风险增大,以及缺乏评估标准与退出机制,对商业保险监控不力等,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据此,有必要在全面分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合作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社会医保与商业保险的异同点基础上,提出最佳模式和底线模式两种方案:大病医疗保险回归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运行为最佳模式;底线模式为修正合作模式,即如果要引进商业医疗保险,继续推进社会医保与商业保险合作,则应保证大病医保的社会保障基本属性、强化政府社保管理服务职能、准确定位公私合作双方地位、合理规划公私合作项目与范围,健立健全保险基金运行评估及预警机制、加强医保基金征收管理、加强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基金预决算管理等,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医保公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跨界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有效治理需要构建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性框架。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政府是责任终极承担者,军队是巨灾应对中的突击者,企业是应急产品提供者,社会组织是重要补充者,公民是关键支持者等。同时,多元行动主体在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又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政府为职责驱动与政绩追求,军队为军地平行关系下的合作驱动,企业为逐利导向下的社会责任担当,社会组织为公共价值驱动的自组织机制,公民为“经济人”理性与公共精神。多元行动主体不同的行动逻辑产生了不同的互动关系,主要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主体和公民等。遵循行动者网络构建的一般规律,从转译的不同阶段提出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具体策略:在问题呈现阶段确立共同目标,在利益赋予阶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征召和动员阶段形成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重要的伙伴是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新进入乡村的社会组织要嵌入地方权力与社会结构并有效发挥影响需要获得合法性认同。从合法性视角出发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细致考察,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合法性挑战主要有规制合法性、认知合法性、规范合法性,[JP2]以认知合法性获取最为重要也难度最大。社会组织需要综合采取适应型策略、选择型策略、操控型策略来获取合法性认同,未来合法性获取仍面临制度和能力挑战。因此,政府要从主体价值认可的角度给予社会组织合法性获取更多的支持,社会组织则要将合法性获取策略和治理行动策略有机结合,重塑行动路径。[JP]  相似文献   

5.
民间组织是参与贫困治理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我国扶贫开发进程中,民间组织在贫困治理中扮演了扶贫资源有益补充、践行微观贫困治理理念/技术、专业扶贫服务供给等多种角色。民间组织的贫困治理行动是民间组织汲取各类资源并将其传递到扶贫对象的过程。在大扶贫格局中,民间组织扶贫资源汲取已由传统的社会领域延伸至政府部门和市场领域,形成了慈善捐助、政府购买扶贫服务、市场化运作(社会企业)等多种扶贫资源汲取策略。相应的,主要形成了项目机制、市场机制两种扶贫资源传递策略。项目机制的运用表明了民间组织在分化发展的过程中扶贫资源传递的整合,以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协同推进贫困治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市场机制(社会企业)是民间组织扶贫行动的策略创新,对民间组织独立实施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妇女扶贫工作评介与理性选择——以昭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性别敏感导向的贫困与反贫困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作为“穷人”中的“穷人”,少数民族妇女群体应该成为21世纪扶贫行动开展的重心。从昭觉县的扶贫情况看,当前的扶贫工作在项目设计、扶持方式选择、政策与统计指标选取上都存在着性别盲区。基于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群体扶贫成效要求,今后需要以性别为导向,依托其人文、地理特性,对扶贫行动方向进行理性选择,包括:增加医疗保健扶贫投入;强化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扩大面向少数民族女性的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发放;发展妇女参与式社区建设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民间社会团体的经济实力和公益观念不断增强,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在参与农村大病救治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在农村大病救治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政府部门受制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自上而下实施公益项目产生的惯性缺陷,使民间组织有可能成为除政府部门之外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其中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在补充政府部门对农村大病救治中的空白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完善作用。"重生行动"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唇腭裂免费救治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思路,表现出了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大病救治较为独特的路径。在考察河南省"重生行动"实施过程和成效的基础上,以此为例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大病救治新思路进行探讨总结,以期能够为今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在世界反贫困领域内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提出除了利用政府、市场机制之外,还必须寻求社会机制。论述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扶贫攻坚阶段扶贫机制构建的必然性及实然状态,包括参与机制、瞄准机制、传递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监测与监督机制、合作与交流机制,同时指出了中国建设非政府扶贫机制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中观层次的组织结构视角,基于开放系统观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特征,构建了公共服务项目制中社会组织形态分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对H市社会组织的多案例比较,发现公共服务项目制中的社会组织主要存在直线型、模块型、内部分化型以及外在化型四种形态,并进一步提炼形成关于社会部门发展的三个命题:一是项目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社会部门公共服务供给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项目需求的复杂性促使社会组织逐渐从内部协调转向外部组织间合作,推动了社社合作开展;三是当代社会部门正嵌入于政府职能转变中,受到政府项目发包的影响,以产品服务优化为主线,通过结构形态的分化,进行差异化发展。最后,文章对上述研究发现的理论与政策意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攻坚脱贫战略中,社会扶贫是政府、市场、社会联合行动的“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实践和学术研究来看,社会扶贫仍然是“大扶贫”格局的短板。公益扶贫是社会扶贫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使命追求与政府精准脱贫目标内在价值的契合性、扶贫公共产品供给功能的发挥和政策供给的支持、政府主导扶贫模式的“碎片化”和多元协同扶贫模式的正面效应并存、“互联网+公益”模式与网络扶贫行动的联合驱动成为公益组织嵌入精准扶贫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要发挥公益组织的扶贫合力,提高公益扶贫的效果,补齐“社会扶贫”的短板,就需要从核心支点、基础条件、制度嵌入、技术支撑4个关键要素着手,构建公益组织嵌入精准扶贫行动的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1.
民间环保组织的行动使命是力求通过与地方政府建构“合作”关系来协助治理日渐严峻的环境问题。基于对“绿色潇湘”这一民间环保组织的研究发现,民间环保组织要获得与地方政府“合作”机会,进而配合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实施有效治理策略,一般会采取“闹大”与“柔化”相结合的行动策略。为了协助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环境治理行动,民间环保组织基于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造势”、借助志愿者行动“线下做事”、契合政策导向“顺势而为”实施“闹大”策略。为了维持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民间环保组织秉持“站在政府对面而非对立面”的谋划合作、“唱白脸和唱红脸”的双面配合、“做阳谋而不做阴谋”的提出问题、“本地人解决本地问题”的处事方式的“柔化”策略。“柔化”是“闹大”的延续,是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寻找最大利益平衡点的行动策略转型,进而推动环境治理实践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2.
鉴于企业成功地参与了精准扶贫实践,政府和社会对有效衔接阶段的企业作用寄予了更多新期待,乡土企业位列其中。通过对贵州省乌蒙山区乡土企业X茶园的调查发现,在处理政府、市场、所在社区的复杂关系中,该企业扮演的多重角色存在叠加效应,基本达到了多方预期。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基层政府与X茶园的角色互动再次开启,双方合作的领域围绕特色产业融合、村社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展开。进入衔接阶段之后,在政府产业规划、企业布局、社区治理等政策激励与规制下,X茶园经历了新的角色扮演、巩固与强化过程。这个新的角色建构使乡土企业塑造了双方合作的新伙伴角色,其特征是企业具备了在本乡本土开展对话的能力,显示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对自主性,但也存在企社角色建构不均衡的事实。在政策既定背景下,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角色互动,未来乡土企业应围绕新型政企关系生态营造和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而制定行动规划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3.
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策略性特征,但尚未厘清达成合作的基本条件与形成机制。组织学理论普遍强调,组织间有关合作议题信息知觉的清晰性以及行为意向的一致性共同构成的“共识性认知”是实现合作目标的前提。温州市苍南县政府与当地印刷包装行业协会、印刷企业合作治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相关实践证明了上述理论推断。达成有效合作治理的条件在于,多元主体根据组织间有关合作议题的认知结果,自觉实现组织间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彼此嵌合、相互支撑。作为治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合作行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通过秩序构建、意向生成、优势整合与行动调节四个机制,最终形成信息互通、知识互享、情感互融、行动互补、价值互惠的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推行有计划的大规模贫困治理行动。目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人口的压力之下,全国各地扶贫攻坚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通过考察西南某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治理实践,发现基层政权在进行贫困治理的过程之中采用了将贫困标准问题化、把扶贫上升成为"中心工作"以及目标责任制与运动式治理相结合等治理策略。这种动员型贫困治理策略,一方面能够在短期内筹集大量资源和项目投入到扶贫领域,改善了贫困村的公共物品供给状况,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扶贫致贫"、"精英捕获"、"碎片化治理"等一系列意外的后果。所以在今后的扶贫治理过程之中,地方政府要加快从运动式治理向制度化治理的转变,实现政府治理功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合作脱贫模式是建立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同时嵌入政府主体的新脱贫模式。通过研究发现,该模式具有显著脱贫作用,但现阶段在脱贫成果分配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1)地方政府发挥的引导作用明显,但其实际收益远低于理论收益,应建立补偿和奖惩等配套机制来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2)专业合作社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其实际回报已经高于其理论收益,对不合规的合作社应进行规范和淘汰;(3)村集体在合作脱贫中边际贡献最大,但其实际收益远低于其理论收益,村集体经营管理能力急需提高;(4)贫困户在脱贫中属于弱势群体,虽然多数已达到脱贫的基本标准,但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贫困户的利益保障机制急需建立,以此来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6.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要行动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发现:政府与生产企业的“监管—被监管”关系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主要表现为政府增强监管力度,促使生产企业规范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而高昂的监管成本让政府不得不降低监管概率,从而为生产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选择提供了空间,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政府继续增强监管力度。此时,政府选择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监管的概率决定了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的演化稳定结果,影响了食品安全共同监管体系的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监管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成本以及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需要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中不断探索和明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2012,(10):3-23
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意见》指出,在基本医保已报销基础上,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再次报销,要求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50%。这意味着由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大病医保制度将全面铺开。有分析认为,该《意见》的公布,意味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其中规定“所需要的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政府出资购买商业保险”、“报销可超出基本医保政策范围”等成为该《意见》的诸多亮点。9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等六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启动和部署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此前就在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要下决心把大病医保纳入全民医保,拓展延伸基本医保功能。他强调,建立大病保障制度,要创新机制,把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功能互补。9月11—13日,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可持续的卫生体系分论坛上表示,到“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中国大多数大病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有效救治。“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但既有病又没钱该怎么办?网民为大病医保新政的出台叫好,更为六部委积极引导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鼓掌。网民说,大病医疗保险将有利于中低收入者,但地方政府须尽快落实,相关细则须尽快出台。大病医保政策为何在此时推出?参保人从中到底能获得多大的实惠?《意见》中诸多亮点备受关注和热议,同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本期《非凡的博客》将对大病医保新政提供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患者对医保政策知信行及医保服务满意度现状及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医保政策精准宣传及提升医保服务效能措施,文章对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就诊患者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医保政策知识、态度、行为、医保服务满意度5个部分,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医保政策认识薄弱,青年人群及异地就医人群医保政策行为意愿低,医保服务满意度低。建议以患者对医保政策的现实需要为导向,创新宣教形式; 以精准政策宣传纠正认知偏差,提升医保行动意愿;以信息化为抓手,提升医保服务效能;以普惠性商业医疗险为补充,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行动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发现村民们行动在以“差序礼义”为特征的规范体系内:无论是与污染企业主的对抗,还是通过上访与政府发生互动,村民们做出行动决定时,首先都以其自身与企业主、政府的差序性关系定位为基础,行动策略的决定依据于其规范体系中特定关系所对应的礼义规范。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具有其独特的乡土意义。脱离村民经验世界中的规范体系理解村民抗争行动的意义,会造成对村民行动的误解、偏见,不利于环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