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日本马克思学界有关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代表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他以"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为历史进步标准,以异化、分工、共同体和市民社会这四大核心概念为线索,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描绘成一个"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并严格地论证了在本源共同体的三种类型(亚细亚、古典古代、日耳曼)当中,只有日耳曼世界才能产生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亚细亚社会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从本源共同体向市民社会的转变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货币,作为中介和符号,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枢纽。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性研究中,阐释马克思货币哲学,引入西美尔视角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常忽视西美尔的货币哲学的内在维度,也缺乏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效应的考察。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是一种基于对货币、所有制、生产方式等结构关系的阐释而形成的唯物史观及其批判理论范式。比较之下,西美尔对货币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心理体验和互动交换关系的文化社会理论范式。西美尔理论是对马克思宏观结构分析的补充和拓展,并直接影响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路向。这为卢卡奇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西美尔货币哲学话语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内涵,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从辅导员主体视角出发,以彰显辅导员主体性为根本特征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以辅导员理论及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辅导员主体性的静态构成和动态发展为研究内容,以辅导员成长发展为研究目标,坚持中国立场、强调问题意识,以本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为方法论指导,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演绎 、"叙事研究"为研究方法,以辅导员内在需要和社会外在要求为研究动力,以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和政治话语或文件话语为话语方式,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完善和明确高校辅导员研究体系及方向、促进辅导员职业活动和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间法作为一种学术话语,存在法律外观和道德本质的悖论、法效力来源上的国家性与地方性的悖论、事实上的个别主义和价值上的普遍主义的悖论、历史经验实存性和理想价值追求性的悖论,话语悖论的产生源于话语情境的对立,现代化范式立足于市民社会的话语情境,而本土化范式则着眼于乡土社会的话语情境,但是中国正处于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社会转型中,只有基于转型社会的话语情境,我们才能树立对民间法不为偏颇的态度。同时,对范式对立而产生的话语悖论的解释,也引起我们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即在研究中必须反对一切范式霸权和二元思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群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其背景是 1 9世纪末形成的文化危机。近代市民文化形成的最集中体现是近代话语范式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不断高涨中 ,市民群体的文化领导权基本确立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局限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们分析近代市民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对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关于国家理论的重要论点.马克思用批判的思想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辩证唯物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民社会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特殊产物,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本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主要思想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做了总结,最后就今后如何培育我国市民社会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占据中国教育研究的支配地位。人们通常用这一研究范式考察和分析中国教育,并解析出其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成分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起点与依据;但这种以西方社会为背景、并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思维范式,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都具有巨大的差距。现代化研究范式所构建的价值坐标、其命题与原则与中国教育所欲解决的问题,并不构成一一对应关系。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视域要求具有着眼于国情的"问题意识"、民族自身的"价值坐标"和摆脱自身局限性的"超越眼界"。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恩格斯在马克思确立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向、科学论证以及捍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恩格斯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全面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在抛弃"苏联范式"的同时,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与我国经济实际存在重大差异,实践也没有证明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对研究我国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应该有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并剖析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构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人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由于市民社会内蕴着深刻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按照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作为舶来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影响着德国。德国的知识分子结合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市民社会"以文化的意蕴,使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单纯的经济意蕴,而使"市民社会"具有了"德国特色"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马克思更进一步发展了德语语境的"市民社会",使市民社会含义既有文明意识,又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共享经济在理论范式上给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带来了结构性的冲击,相当程度上颠覆了"看不见的手""保卫社会""搭便车理论""大小政府"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的经典命题,需要从范式革命高度审视理论创新的迫切性。中国经济特别是互联网促动的共享经济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性创新,以共享契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与产业机构调整,将开辟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与新型国家规制体系与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图景,并有助于发展中国主导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主导的新世界体系与全球话语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的改变,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以及"史学危机"引发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大讨论,使人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产生质疑,"现代化范式"应运而生。"现代化范式"的兴起,提供新的历史价值观、新的诠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对推动中国对现代世界变迁和自身历史命运的认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困境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到追捧的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实际上潜藏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其受自启蒙运动以来片面高扬的现代性哲学范式基础,即意识哲学的牵导和束缚。为了摆脱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困境,研究当代道德教育向相互理解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