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异化和归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以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始终面临着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两者的内涵,然后借用文本对异化和归化的优、劣势给以比较,指出两者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异化和归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以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始终面临着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两者的内涵,然后借用文本对异化和归化的优、劣势给以比较,指出两者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历来是翻译界争执不下的焦点问题之一。两千年来,二者一直在激烈的矛盾交锋中势同水火,互不相容。本文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出于自觉的方法选择的过程,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二者孰优孰劣之选择应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及翻译所面对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多误区,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国当下语境认真思考归化与异化翻译,特别是对归化翻译的重新定位。我们不能轻言归化与异化孰主孰次,而必须全面考虑翻译发生时所处的具体语境。但在翻译过程中,一个根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最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绝对不能有质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历来对于在翻译中是使用异化法还是归化法有许多纷争 ,然而各翻译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表述中又都无法否认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互相不能取代的作用。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无论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的翻译方法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译者所应采取地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但要注重语言 ,更要注重语言所载负的文化现象。翻译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原文本身的语言价值 ,还在于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体会其文化涵义。文章在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比喻词时的不同效果 ,探讨两者对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以及译者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但要注重语言,更要注重语言所载负的文化现象,翻译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原文本身的语言价值,还在于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体会其文化函义。文章在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比喻词时的不同效果。探讨两者对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译者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归化与异化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争源远流长;从崇尚归化到提倡异化,并把异化翻译当作激进地抵抗归化翻译的手段,当代译者(学者)们似乎走向了文化诗学与意识形态上的觉醒。但必须认识到的是,翻译从其本身概念内涵上看是归化与异化的悖论;归化与异化对立统一于翻译过程,它们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在实际的翻译中它们是共生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选择和采取的两种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不同的是,归化和异化是以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取向来定义的。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通过归纳归化和异化的意义以及分析归化和异化的代表人物,论述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和译者所采取的文化姿态,并通过翻译实践说明归化和异化对译本的表达和读者的感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而总结出通达顺畅的泽本需要译者要把握好支撑点,努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 ,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而且应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 ,才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和美感。在文学翻译中 ,对源语的语言形式最好用归化法翻译 ,而对其文化因素用异化法处理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各的优势,不存在孰优孰略的问题。无论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其实在其译作中体现了一定的常规关系,都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的翻译取向而不是翻译方法,意译和直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它们与归化/异化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归化的翻译取向,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点的转变客观上帮助我们明确了有关归化和异化方面的问题,同时促使我国译界反思那种盲目推崇西方译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当前,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多数译者倾向于选用异化策略,但是归化在翻译当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有必要指出归化的优越性,同时也指出归化应把握一定的度,提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忽视归化策略的重要作用,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译作。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语际转换问题。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归化与异化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中西方归化与异化的基本观点,并以翻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具体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处理,最后指出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9.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近年来翻译界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归化就是译者从译入语的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语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是一种"读者向的"翻译。异化是一种"作者向的"翻译,即译者将译入语的读者引入作者及其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可以依势而定,通过强化信息增补、联想翻译法、概念翻译法等将两者相互交融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目的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忠实翻译可采用归化翻译手法,亦可采用异化翻译手法.中国一千多年的翻译史证明归化翻译始终在中国占着上风.但社会在发展进步,译者要在全球一体化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忠实地翻译外来知识,就必须在坚持归化翻译的同时注重异化翻译.因为异化翻译不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与写作风格,还能给译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