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审美文化消费注重快感的择取和追逐.当代消费主体注重自我满足、关注情感化的自我选择以及商品经济的市场动能正促成审美文化消费的转向.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求源自于人类审美的感性欲望,与审美发生学密不可分.当代审美文化消费的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逐弥补了消费主体人格需求上的某种空缺,并使其超越生存向更高的价值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3.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生成论视野看,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上古的图腾崇拜、 神话传说、文字符号、音乐、绘画、建筑等文化和艺术形态,对于中国先民审美形象的建构、审美思 维的创生、审美意象的表达、审美经验的累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 是一个在不同文化形态的合力作用下得以不断创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符号与消费的紧密联姻构成了符号消费这一全新而奇特的社会文化消费景观。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由跨文化心理决定,跨文化心理认同是跨文化符号消费的直接动因。跨文化心理认同主要由价值观念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等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其中价值观念认同是根本,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又要通过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来提升和表现。审美情趣本身就显示出身份地位、知识才华以及个性特质。人的个性特质是通过其身份地位以及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自主性来确定的。正是在复杂而多样性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并对传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倩 《淮海文汇》2012,(4):32-38
青春审美文化,是青春、审美、文化三概念的交叉,是一种呈现"青春"审美特征的亚文化。在青年亚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逻辑延伸下形成了青春审美文化这一研究的新领域。当代青春审美文化可以从青春审美的生产、消费等方面来观察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以审美经济学为视角考察网络文化产业,发现:审美泛化与仿真式"拟象"同新媒体文化息息相关;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表明,审美文化研究已成为我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取向,其现实层面则表明,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格局;审美经济与审美消费主义的关联揭示出网络文化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符号经济业态,需要遵循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主体间性的审美法则;审美产业化呈现出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密切结合的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视觉意象挣脱了沉重的政治象征意涵,大多变成了纯粹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一嬗变折射出消费控权时期国人将建筑视觉形象欲望为生活风格、审美需要、文化认同的多元诉求。此欲望正好与城市经营管理者对利润和政绩的欲望暗合。建筑形象遂充任了消费的欲望机器,致力生产视觉快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欲望的交织与共构谋划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审关视觉性规程。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容易产生对可追溯鸡蛋的购买行为。最后,提出增强消费者对可追溯鸡蛋比普通鸡蛋在质量安全上更有保障的认知水平,提升消费者对贴有信息追溯标签鸡蛋的信任程度等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门神观念是我国传统民俗观念之一,其产生与早期人们对门户的认识与理解相关。门户不仅是建筑实体,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于装点、神秘化门户的需要,门画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出现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一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