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分析了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变化趋势,并且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明显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且这种积极影响呈递增趋势。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最高达26.7%。从因果关系检验来看,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支出属于投资的范围,而投资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所以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1978-2004年湖南省的统计数据资料,用一个修正了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农业GDP相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弹性达到0.33,1978-2004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平均贡献率则达到了46.73%.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湖南应该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缩小收入差距与不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数据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2013年数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着重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显著减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存在动态性,有利于从长期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人力资本积累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从不同财政支农支出类型看,农业支出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其次为林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女性户主家庭和干部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更显著影响。相比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东部地区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近年来帮扶农村增收减贫的重要方略,其实施也有效促进了财政支农支出在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7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8年,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也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10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5.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十年,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但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第十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6.
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建模法对财政支农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及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政策相对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农业发展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贡献度更大,但不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从支农资金的构成要素上看,尽管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有更高的相对弹性,但对农业发展综合贡献度最大的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1981~2009年的历史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农、农业贷款、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贷款不是农业GDP的Granger原因,而财政支农、农业投资是农业GDP的Granger原因.财政支农、农业投资与农业GDP之间存在着长期交互关系.经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显示:财政支农增长率和农业投资对农业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和5%左右,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并依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利用1978~2010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并在建立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各类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时滞;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中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最后提出建议:政府应特别加强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部分的资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提升对这部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尽快对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小财政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分析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按照不同的时间序列就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经济带动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结论表明:1952-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明显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财政支农支出扩大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升互为因果;1952-1977年,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1978-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同样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和构成,并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比重的相关性。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总产值序列的平稳性及相互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最后,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托尔金的语言观念根植于比较语文学及巴菲尔德的古代语义整体论,且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概念语言审美和天生语言,它们对传说故事集中的语言发明、神话创作和文本细节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与国家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息息相关。通过阐述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的内涵,在总结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指出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最后论述我国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主要论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伯顿.克拉克建立了分析大学学术权力配置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为其应用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分析路径。中国近代大学从组织的模式变迁角度来看,其学术权力配置表现出鲜明的复合型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大学与日本模式存在较强的相似性;教授具有较大的权力,而且往往还有政治上的官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英国模式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关国模式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盐土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日趋减少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我国有近200万公顷的沿海滩涂和4000万公顷的盐碱荒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发展盐土农业对保障我国战略粮食安全、平衡居民膳食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盐土农业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盐土农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盐土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盐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一直以来,人们把“议行合一”原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混为一谈,把“议行合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同起来。尽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行合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如若将两者混同起来,则不利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主义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时代条件下,民族主义因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绎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民族主义因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并从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求裨益于我国当代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9.
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科结构失衡,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作为受体的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人,强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机制,注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通过对影响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从农村土地制度、金融支农、县域科研人员水平、基础领导班子建设、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