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论有复古和新变两种倾向。挚虞、裴子野、刘勰等人从宗经思想出发,继承了先秦两汉对社会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代表了一种复古倒退的文学发展观。刘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过度强调了帝王的文艺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他的可贵之处是注意到了文化、文学内部各种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萧统、沈约、萧子显、萧纲、萧绎等人则代表了进化新变的文学发展观。刘勰所谓"通变"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意义,只有在历时性的意义上,"通变"才与文学发展有关。在文学发展观上,刘勰没有做到"折中";能够"折中"地揭示出文学发展历史内涵的,是新变派的沈约。  相似文献   

2.
裴子野集团在梁代文坛上的文学影响不能因为简文帝萧纲的批评就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在众多文人集团中,裴子野集团在梁代有其特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与永明体和宫体诗创作的对立批评之中,而裴子野与萧纲论争的原因也从客观上说明了裴子野集团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3.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学倾向的不同,使得这一文学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主张,也随着领军人物的转换而相应发生"崇尚古典--主张通变--追求新变"的改变.同时,"四萧"又凭借他们的强势政治地位及优秀文学才能,各自组织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从而得以引领整个梁代诗风经历了"古雅清丽--雍容典丽--华艳绮丽"的转变过程.因此,四萧文学群体是梁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裴子野集团虽不是一个政治集团,但它与梁代的最高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却旧交友善的关系,裴子野集团中人能得到梁武帝的倍受关注,就其原因而言,主要还是这批人在许多方面都与梁武帝理想中的文人极其相似,主张重学复礼,重质轻文等。同时,他们的史学著作和品行修养也奠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深得社会名流的称赞,也成为梁武帝理想中文人学者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文选》中蕴含的诗学观点是萧统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代文坛上,萧统既不同于“主文派”的萧纲、萧绎,也迥异于“主质派”的裴子野,他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本文结合《文选》选诗实际,从情采观、功利观、诗法观、文体观以及“中和美”五方面探求萧统诗学观的内涵,并将其放入南朝梁代的文化背景中找出其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在共构一代文学观念新识上的作用及其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还在本世纪初,刘师培就已经发现萧绎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萧绎的代表作《金楼子》列为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国文学教材所必须参考的文献之一,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他又多次征引萧绎的理论观点来证明南朝文学的发展规律。之后,鲁迅、黄侃、范文澜、郭绍虞等人都对萧绎的文学思想进行过研究。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萧绎的文笔之辩上,尚未顾及到其他方面,因此很难看出萧绎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萧绎的文学思想虽然博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与河东裴氏交游考论(一)——柳宗元与裴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瑾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8.
梁元帝萧绎的许多行为,历史上对其评价多执以贬词,然而结合萧绎自身的残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可知残疾为萧绎带来了自卑,自卑又使萧绎一生中有着许多被时人和后人指责的消极行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自卑同时也促使萧绎积极进取.应历史地、客观地对萧绎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与湘东王书》是萧纲写给萧绎的一封书信。《书》不作于中大通后期,因为东宫文学集团的构建情况和萧纲当时的处境与这封书信的相关内容不符;而应作于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时,即大同六至八年。此一结论有助于了解宫体蔓延京师的时间,还原梁代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现存东晋南朝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以清鲍廷博所刻知不足斋本为最善,萧绎的不少占决实例见于该书《自序篇》。经由对萧绎占筮实例的分析,可以一窥以萧绎为代表的南朝梁皇室好易、研易,以及受周易思想影响的情况,探知萧绎痴迷周易之缘由,进而全面诠释萧绎的周易情结。  相似文献   

11.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四人深受儒家文学观念、特别是儒家诗教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构成了四萧文学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们对此却没有正面提倡,而是经常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相反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他们所提倡的儒家文学观念。这种儒家文学观念自有其形成原因。文章将对此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梁代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中萧纲和萧绎代表趋新派.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萧绎应该更接近以萧统为代表的折衷派.这种说法,出于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误解和萧绎创作风格的忽视.从根本意义上说,萧绎应属于以宫体为创作方向的趋新派.  相似文献   

13.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身为帝王而爱好文学者不乏其人,但能以其创作及对文学的认识而影响一代文学者,则推汉魏时三曹父子,梁时三萧兄弟及南唐季氏二主.三萧兄弟,以编辑《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为最著,影响也最大,至后世形成“文选学”。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兄弟,以倡导宫体而闻名,致使梁陈时文学风气日趋淫靡,在当时形成  相似文献   

15.
萧绎所著《金楼子》一书,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之过去的寥落,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于《金楼子》的成书时间;《金楼子》的价值;以及该书中传达的萧绎的文学观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大选家,萧统的主张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文学思想,十分重视“风教”亦即作品的伦理政治教化作用,与其父梁武帝肖衍的崇儒政策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是他十分强调“翰藻”,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两方面综合起来,即其所谓“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萧统的主张既区别于一味强调思想必须正统的裴子野,也区别于一味讲“新变”、讲“放荡”的萧纲,而与刘勰、钟嵘等比较接近。当然他跟刘勰也有所不同,刘勰厚古薄今,认为近代以来文学日趋衰落,于是反复号召复古;而萧统以为踵事增华,今胜于昔,所以《文选》选文偏详于近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裴子野在史学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研究。南梁时期,沈约的《宋书》,裴子野的《宋略》,以两部不同体裁的史籍,在史学领域中并驾齐驱,保证了编年体与纪传体并称二体的地位。虽然《宋略》现已散佚,但叙事、史论方面,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新水平,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裴子野的著史思想引起史学界注重,对史学评断的深入,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坛,在理论主张上主要有通变、复古、趋新三派.其中,对萧子显、萧纲、萧绎、徐陵等宫体诗人为代表的趋新派理论,历来的评论家多持批评态度.而实际上,趋新的理论更能代表当时诗坛新变的趋势,因此更符合文学发展的潮流.之所以人们对其理论贬多褒少,是受到理论提出者均为宫体诗人的影响.但是,宫体诗对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对一种文学理论的评价并不能仅仅看它提出者的创作实践是否成功,也不能仅仅看对当时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否积极.因此,对宫体诗人趋新文学观的重新认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俗话中的"徐娘"就是此文所要说的徐娘。徐娘乃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皇妃徐昭佩,出身名门。出于家族的政治目的,徐娘嫁给了湘东王萧绎,居住在江陵。据《梁书·世祖徐妃传》记载,徐娘并不是"第一眼美女",姿色一般,也不是"第二眼美女",气质不佳。萧绎则是圈中颇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喜欢搞搞  相似文献   

20.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