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农业的女性化导致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提高女性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成为农业生产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组织渠道、大众媒介渠道、人际渠道对女性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有不同的影响,女性农民更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因此推动女性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必须选择更有利于女性农民接受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它连接东方和西方,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构筑而成。媒介是丝绸之路交往的载体,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本文置丝绸之路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通过描绘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形态变化的历史图景,试图审视其时间偏向媒介式微和空间偏向媒介崛起的过程,并挖掘媒介形态消长对于传播机制的影响,从而梳理出媒介形态转向与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流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播的历史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播,都有赖于传播媒介,媒介、媒介形态及其媒介的使用状况是人类社会众多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着传播的特征和传播的实际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形态即传播媒介本身比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根本、更深远。文化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媒介形态与出版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媒介形态嬗变必然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即生产力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变换——表达方式的解放——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以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为典型个案,通过实证调研方法,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结果表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殊优势,使得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总体较高;不同性别间农业科技知识需求强度不对称,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强度不同;家庭收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为了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需要在政策上充分认识农民的群体层次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农民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对不同层次的科技知识使用不同的传播路径;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关注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女性农民、年龄较大的农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科技知识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5.
试论传播媒介的更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可分为传播符号和传播平台两个层面。媒介的更叠既有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也有因为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产生的。媒介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承继性、稳定性。媒介平台的发展是跳跃的、不稳定的。媒介符号形态的发展是遵循拟真具象符号——抽象符号——记真具象符号轨迹的。媒介的发展有记真化、环境化趋势。将来可能有些媒介会由物理的转化为物理——生理式的,它侵入到我们的有机体中,产生亦真亦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新闻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科技新闻在传播科技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此外还有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相伴相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会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冲击力和辐射力。本文意在就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阐述其文化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体育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语境,其传播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分析了媒介融合与体育新闻信息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消费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分析新变化从而达到对新传播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技术与媒介制度的关系上,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都失之片面。由于媒介技术的演化,媒介政策会随之调整。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媒介形态演化出来,加剧了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竞争,成为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之一。新媒介的出现使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过滤成本发生改变,也能够影响到媒介的制度安排。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国际和国内这两种制度体系的比较与交流变得更为明希和迅速,其溢出效应同样会影响到媒介制度变迁。从长远来看,人们有理由对媒介新技术与社会民主之间的关系保持  相似文献   

11.
大班授课是扩招后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为弥补大班授课的一些缺陷,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多媒体大班教学有很多新特点,其教学结构设计也应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险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科技专家、企业、政府、公众和媒体,在具体的科技风险事件中由于其相关度、紧急性、影响力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由于在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权力资源、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科技风险的认知与规制中出现了专家(系统)与公众、媒体与公众、"专家企业"科技共同体与"媒体?公众"社会共同体等多重冲突。建构以每个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以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联动的复杂、多层次、多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和科技风险治理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优势和权力资源,又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其核心是责任与信任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技成果可分为基础性、应用性和软科学三种类型。成果转化与推广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成果转化指标一般用转化度、转化率、转化指数表示。其转化途径主要通过科技推广体系、以科技为主的综合开发、技术教育培训、大众媒体、技术市场和可物化成果的产业化开发等途径来实现。深化改革 ,健全倾斜转化的科技体系 ;增加投入 ,建立加速转化的资金保障体系等措施 ,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传播与媒介的性质,还重新创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由外而内地修正了文学的谱系与生态,文学已不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在媒介时代,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转换的媒介,在消解文学的同时更在建构文学,成了重构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原点”。媒介绝非物性与技术性,它内涵诗性的基因与审美的质素。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社会的权力控制方式尤其是思想控制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消解和冲击,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弱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代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的泛化。这使得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从“舆论一律”到“众声喧哗”、从单中心到多中心、从强组织到弱组织的发展态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新媒体条件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应有之义。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增强议题设置主导权;强化新媒体的行业自律,推进以“法”治网。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知识发酵过程,科技中介是促进知识发酵的催化剂,在知识的获取和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自身能力、激发知识的有效需求、促进知识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知识资源,是提高科技中介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学者已经从传媒视角就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媒体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及影响、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科学传播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目前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今后,科学家、媒体、公众与转基因技术关系的传媒视角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长时段、大范围地对转基因技术媒体报道的系统研究、中外传媒比较视角的研究以及实证调查与媒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技术的定义与划界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问题.科学和技术都有各自的内涵.我国常用的"科学技术"一词,抹杀了科学与技术的内在差异,当前如果过分强调"科学技术一体化",其负面影响很大.我们必须区分科学与技术,慎言"科学技术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论证了光子技术在当代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了我们在制订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时 ,注意强化基础 ,拓宽专业口径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对于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讲,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体已广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提高运用校园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通过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校园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