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老子并非姓李名耳,《老子》其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与《老子》一书并无干系。郭沂提出的楚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的观点是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太史儋与《老子》无关——与郭沂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郭沂先生所提出的太史儋作今本《老子》的证据 ,一一予以辩析否定。第二部分探讨了《老子》书的演变 ,以太史儋之前文献中出现的属于今本《老子》中的文字 ,证明今本《老子》非太史儋所为。最后一部分以李水海对今本《老子》中楚语考证为据 ,坐实今本《老子》决非周人太史儋所能为  相似文献   

3.
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用韵完全相同,同为一人所作。把简、帛《老子》说成是老子、太史儋所作,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清人汪中的《老子考异》是关于老子其人考辨中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汪氏在文中通过三疑五证认定孔子问礼的是老聃,为关尹著书的是太史儋,家于苦县,也曾教过孔子,并且也曾被称为老子的是老莱子,三人之间并没有联系.其说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近代以来,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事实上,其三疑并不难作出解释,而其五证则有得有失,并不能成为定论,同时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 《老子》是近代学者争议最多的一部书。如,关于作者,马叙伦、高亨、吕振羽等人认为是略早于孔子的李耳;郭沫若认为是环渊(关尹、它嚣);罗根泽说是太史儋;冯友兰说是生于孟子之后的某人;范文澜说是战国末年一个叫做李耳的人;还有人说是老莱子。关于成书时间,除了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战国末几种说法之外;任继愈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过程延续了“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顾颉刚甚至提出了成书于秦以后的汉武帝之前的说法。关于书的性质,魏源认为是一部救世术;杨荣国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辨与《史记》的书法体例及附传(续)———《史记·老子传》析疑之一李贤臣四至此,有两个问题便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其一,《史记·老子传》的传主既然十分明确,为什么又节外生枝地记述老莱子和太史儋呢?其二,作者对老莱子和太史儋为什么述而不断,不直接下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自司马迁作《史记》始,就众论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似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意见,他在《史记》中列举了3个人,即差不多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和老莱子,以及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我们认为,老子即老聃,楚国苦县(今河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表明,《老子》有三个版本,即老聃著竹简本、太史儋著帛书本和今本。竹简本《老子》将“道”看成是混沌之气,并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具有朴素唯物的倾向。从竹简本到帛书本,反映了先秦道家学派从朴素唯物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化。竹简本不否定人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也与帛书本不同。总之,有了竹简本《老子》,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有轨迹可寻了。  相似文献   

9.
(一)《老子》思想的社会背景 老子及《老子》一书,在两汉以后,存在着长期的争论。有人认为《老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既非老聃所作,也不能代表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子》一书可能不是老聃自己的著作,但却是老子学派的人根据老子的基本思想,在战国时整理成书的,并认为就整个而言,它是反映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哲学思想的,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可靠的文献资料;但是又因为它可能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因此也不排除它夹杂着战国时期的思想成份。我倾向后一种意见。综合持这种意见的人们的主要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0.
《古史辨》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今日批判地接受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应让大多数人了解《古史辨》的成果和精神,同时要端正方向,克服其破伪有余,立新不足,忽视求真的缺点。“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是符合古史传说的发展规律的。但运用不当,真实的古代历史就完全成为不可知者。分析古代传说的真实性,要与神话严格分开,并注意传说本身也有各种不同性质。“五帝”的本义,是用以表现未有朝代以前的历史时期;战国后期,泛称的“五帝”才逐渐坐实为五个前后相承的帝王。五德说与三统说各有其依据和来历,但都与古代的实际历史无关,而为战国时人以当时流行的思想比附于古代历史。老子为老聃。《老子》一书因老聃而得名,而其书晚出,非一时一人之作  相似文献   

11.
张祜的诗歌理论、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祜是中唐著名诗人 ,他崇韩、尊李杜 ;宗雅、与白居易的诗教说合。他的部分诗作染有元之淫靡、白之俚俗。张祜处于韩孟、元白两大阵营的“夹缝”之中。老庄、禅宗思想均对张祜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叙诗》诗 ,持论通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问礼于老子当属历史事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与老子的反礼主张并不矛盾;孔子问礼于老子只是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一个方面,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会通是多方面的。例如,老子并不反对仁,孔子也有无为的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13.
老聃著<老子>之说,曾因今本<老子>中明显的战国色彩和反儒非礼倾向而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怀疑和否定,<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也被确定为战国中期甚至后期.高亨先生则凭借对文献的悉心考察,找到了战国中期甚至前期典籍征引<老子>的材料,并发现了老聃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从而坚持认为<老子>的原著者确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只是今本<老子>又有后人增益的成分.这一判断,恰被近年出土的帛书、特别是郭店楚简本<老子>所印证.本文的结论是,文献考察与考古发现各有局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老子及<老子>有一个更接近事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成果。在今本《易传》和帛书《易传》研究上,张先生以事实为据,提出了《易传》是战国中后期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象传》晚于《彖传》,今本《系辞》象太极是正字,而帛书《系辞》象作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大恒是异文等观点。张先生易学的特色和贡献是以哲学分析法对《易传》概念范畴命题及哲学体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最后指出,张先生提出的易学观点虽未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今天研究今帛《易传》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运用哲学方法解读《易传》对于建构自身哲学体系和推动整个20世纪易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规范和影响着当今的易学研究。我们今日易学研究中心理之学,仍然延续着张先生研究路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6.
尽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老聃就是老子,有人认为与李耳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不是,但事实上却存在颇多疑问.其实,如果对司马迁的记载和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引述详加辨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老子并不是老聃,而是老阳,很可能只是因为字形相混而传讹.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孔子对庄子理论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继承孔子学说的仁学内核和精神本位的人文主义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生命哲学。同时 ,以老子的天道观与辩证法为武器 ,全面审视和批判孔子学说 ,从而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理论体系。正是孔子 ,使庄子与老子分道扬镳 ,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20.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