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综观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众多教育学类教材,其篇章及内容都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解决之道在于:从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便于抓住教育学学科的基点;有助于框定教育学的范畴;从基本范畴出发去推导其关系,有助于厘清教育学的本质及规律。如此方能架构出有逻辑起点的、有内在学理的教育学教材体例,实现教育学类教材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逻辑起点?过去讨论教育学逻辑起点时,有些论者对逻辑起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偏颇的,所以其立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本女在讨论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逻辑起点概念作一精确的界定。逻辑哲学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从经验材料开始,对对象的种种复杂现象形态进行抽象,恰当地认对象中抽出能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以此作为规定具体对象的理论前提,这种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就是(以这一对象为其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现定必须具有下面一些性质:第一、它体现着这个…  相似文献   

3.
普通逻辑教材改造或建设的统一,有两个视角:一是平视,就普通逻辑教材体系内部的问题,由改造而完善达到统一;一是俯视,是站在普通逻辑教材体系之上,由改造而发展达到统一。无疑,后一种视角是更为全面、深刻的,也是更为前瞻的。俯视也应该有着眼点。本文以普通逻辑的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为着眼点,来看普通逻辑教材改造或建设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棱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基础》课宗旨、任务、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棱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的高度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根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的逻辑主线是当前“统领模式”的基本特点。“纯领模式”既有利也有弊,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的总逻辑主线、以社会主义荣辱现为教材的子逻辑主线的“双逻辑主线”模式有利于“统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理论界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探索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理论的形成,但这种探索必须是成功的探索。导致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成功的探索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始发点的,因而它也就自然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章还对认定一种新理论形成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探索的起点能否成为历史起点,关键要看有没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相匹配,反之,逻辑的起点能不能成为形成起点,除了本身必须正确,还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契机,找到载体,即与历史的起点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正确地确定人才学的逻辑起点是一件既很重要,又比较困难的事。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人才学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人才学教材,甚至是权威性的人才学著作,对于逻辑起点都没有作出明确的阐发和论证,这就表明起点问题的困难性.我认为在人才学的全部范畴中,符合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定,有资格充当逻辑起点的是人才设计。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经济学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就得先确定其逻辑起点。文章认为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1.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客观存在;2.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最基本的范畴,是构成高等教育经济学本质的核心因素;3.高等教育服务以“胚芽”的形式蕴含着高等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4.高等教育服务与高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历史起点相一致;5.高等教育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对丰富和发展该学科具有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真理标准论。其实,一个单一的逻辑起点是很难统摄邓小平理论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我们应该分别为邓小平理论所涉及到的不同方面找出不同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金岳霖于1927年发表的论文"Prolegomena"阐述了哲学基础、尤其是逻辑基础这一问题。他从形而上学的实用主义立场就逻辑的起点问题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基本见解("金岳霖论题")——"相信逻辑是很便利的,至少比不相信逻辑更便利",从而在中国开逻辑基础问题研究之先河。本文研究金岳霖论题的提出及其遇到的"逻辑中心困境"、思想来源以及在金岳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力图为理解金岳霖的逻辑观念、逻辑理论从而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性格的逻辑起点——人物的一点着迷要找到人物构成的逻辑性首先得找到人物性格的逻辑起点。一切情感的变异性和统一性都是从这个起点上产生的。正是在这个起点上有着决定人物性格发育、生长、衰亡的胚胎。要找到这个情感的逻辑起点,就得从找到人物感情的不同点开始。英国作家亨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对最单纯的因素的分析、对历史的起点的分析、对系统的源泉的分析、对“包含着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的分析为逻辑起点,是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原则。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从福利商品的产生开始,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源泉,又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胚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因此,按照确定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原则要求,“对福利商品进行分析”(或“分析福利商品”)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励姝,侯西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其争论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这两种观点就是孰非,通...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建立正确的逻辑起点是构建一个学科的重要基础。市场营销学的逻辑起点是交换,因为它具备逻辑起点应有的普遍性、抽象性、简单性、元素性、统一性和一致性等六个特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历来各持一见,有事实说、信息说、符号说、报道说和传播说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把“传播”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吴高福教授著《新闻学基本原理》作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中新闻学教材,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吴著与国内同类性质的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四大特色。一、独辟蹊径,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自70年代末我国恢复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以来,新闻理论的教材和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概论》和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成美、童兵教授的《新闻理论教程》。《新闻学概论》以新闻事业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事业为基本研究对象。《新闻理论基础》和《新闻理论教程》则都以新闻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事业或新闻工  相似文献   

18.
单称判断的主项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单称判断逻辑形式公式及其解说,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存有分歧。多数教材给出的逻辑形式公式为:“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并认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少数教材给出的公式为:“(某个)S是P”与“(某个)S不是F”,认为单称判断的主项有两种情况,即有的是单独概念,有的是普遍概念。本文对它们分别作了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正确理解单称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准确刻划,关键在于确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9.
探讨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应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指导。逻辑起点是指科学结构的“起始范畴”、“始自对象”,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从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论证系统(而不是组织)作为管理学逻辑起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并进一步探讨系统作为管理学逻辑起点的要素和特征等问题。因此,从抽象到具体,又试图让具体与抽象前后照应,这仅仅是对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所作的一次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逻辑起点”范畴为立论依据,分析了学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几种不同观点,指出它们的不足;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