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与文化底蕴。柔性德教与刚性制度的有机结合是传统中国治理的优长,道德为制度构建提供滋养,制度为德性弘扬提供保障。中华法系以德法合治为显著标志,在世界不同法系中卓然自立。德教传统也表达了对自由与法律的独特理解,在西方式制度自由之外,东方阐发了文教自由、德性自由的可能性。在当代立法实践中,优秀传统法文化仍然呈现其制度活力,如民法典“家风条款”入典,监察法借鉴了古代监察法制,德法合治传统成为法治实践的有效资源。但对传统法文化需要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德治理论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德教伦理的实质内涵是等级名分,强推礼法结合可能损害法律的独立性与个体的内在自由,高扬的德教理念欠缺制度落实等,对此必须理性审视,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2.
在李觏的完整思想体系中,包括丰富而深刻的德治内容。一是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二是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三是突出“礼”的核心地位。据此可知,他所说的“礼”,具有德治与法治双重功能,其本旨在于借古喻今,寻求革除弊政之道,这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贯彻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法主德辅”的原则,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的主体是人,规范的是人的行为,调整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实现的是人的价值,因此,本文将从人性善恶的视角来探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提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一些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党内法规、道德、法律都要通过对行为主体设定义务来达到对主体行为的规范。科学认识党内法规义务、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三者之间在范围上、在层次上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协调,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从法治的角度看 ,由于调解不仅依据法定的授权进行 ,而且按照法律的规定  袁翔珠     开展工作 ,因而它完全符合法治的精神 ;从德治的角度看 ,调解充分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用 调 解 的 法 治 与 德 治和劝导作用 ,所以调解是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正确适用调解、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就要找准“法”与“德”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德治,有三种重要的解释,也即德教、德政与道德法律化。它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德治作为德教的问题在于:德治如何能成为与法治比肩的治国方略?在证成德治时,如何能够从关于道德功用的事实判断推出德治这一价值判断?如何证成道德建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何证成国家介入道德建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德治作为德政的问题是:德政已是人类社会的常识,似乎没有必要借助于德治的概念来推广,而且它无法很好地解释人们提出德治理念时心中已有的德治与法治的背景关系。德治作为道德法律化面临的挑战是:它可能会危及人们自由选择自己道德生活的权利,毁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扰乱人们的道德认知与评价,并使得法律必须满足的一些要件难以实现,影响法律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表面上看,法家曾猛烈地抨击和否定儒家的德教思想,明确宣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似乎法家绝意于道德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都有一大套开展道德教育以治国安民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儒家着眼于“导”人心,道家着眼于“顺”人心,而法家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着眼于“制”人心。法家主张以法教代替德教,以法治代替德治,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实行,重新组建社会规范,以控制人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其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德育内容是强化法制意识;其德育目标是维护君权,崇尚法术;其德育方法是因人之…  相似文献   

8.
德治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德治为法治奠定良好的主体基础 ,法治为德治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者内在统一于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 ,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香港和台湾地区学校法治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特色鲜明。从教育内容看,都注重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塑造;从教育过程看,都注重教授与实践的结合,都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从教育渠道看,都注重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都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研究港台地区学校法治教育,对推动大陆地区学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现代各国的大势所趋。古往今来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国者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法治和德治两大治国方略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关系。道德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评判标准。法律应当以完善道德为目的 ,以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为基础。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征途上 ,应当同时注重道德建设 ,以“法主德辅”为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新进展。“以德治国”具体到高校来说 ,就是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因此 ,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德治、法治、人治等相互关系 ,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文章简要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雏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管子》法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杂糅各家学说,内容极为宏富庞杂,全书主要以“道法”为纲要,以“法治”为核心,尤其是“以法治国”思想注重法治而不否定道德教化,倡导礼义廉耻而拒绝人治学说,深邃精湛,独具特色。《管子》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法的特征、法的作用、法的制定、法的推行、德教与法并重诸方面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孔子法律思想中的德刑相辅、执法在人、宽猛相挤、先富后教、因革结合、使民无讼、刑罚适中、先教后诛、父子相隐等九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孔子的德、仁、礼等与法治的关系,富民思想在孔子法律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对“正名”含义的新解,对所谓“人治”的再认识,关于“父子相隐”与“大义灭亲”等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还认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基于夏商周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出色的治国之道和统治方法,占居统治地位长达二千年之久,即其明证。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国民“公德心”的拥有、“公德”水平的快速提高,乃至精神风貌的极大改观,不仅仅是日本政府对国民进行公德教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与“公德”相应的“法治”健全与有效运用的结果。探赜日本近代“公德”发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体会到:其一,日本近代强制性治理“不公德”顽疾的“法治”意识提高;其二,日本近代具有法律效力的《违式诖违条例》落实,迅速使国民 “公德”水平提升;其三,日本近代 “公德教育”与“法治”有机结合推动了国民“公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上泛滥的不良信息、网络的隐蔽行为、网络的虚拟交往方式及网络文字等负面影响,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德育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我校采取以德治校,将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认知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德修己,以德育人,尝试不断更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也是继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更应该由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方面转变,要结合中国人权的发展与国际化法学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民的思想和行动之中,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有效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的法治主义思想,是在礼法结合基础上吸收战国至秦时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以厉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法治主义思想,而非后者的简单翻版.相应地,其思想不是对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削弱,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现代化的国家管理方法,法治他律的威力是巨大的,但是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和一切层次。道德教化的自律恰好能弥补法治的上述不足。二者作用各异、相辅相成、互不排斥,又不可相互替代。把二者结合,建立一种德法并用、教罚互补、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