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性的本质真实是一种价值真实,这种涵义一直被某种假定性所遮蔽.当代影视艺术越来越凸显公共性的存在意义.从开掘遮蔽公共性的假定性入手,揭示其社会结构性假定、价值虚拟性假定和自我扩张性假定的不合理性质,认为影视艺术公共性真实具有特定的价值基准,主要体现为对现实与未来实现价值的导引,要求主体意愿表达要具备合法理念机制,公众价值理念的表达要形成合理趋向,个体创新纳入公共体要达到充分有效.  相似文献   

2.
实现政府公共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形式。政府公共性的实现条件包括软环境即主观条件、硬环境即客观条件两方面,公共理念和公共精神的确立是其主观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权力规制等制度建设、公民社会的培育壮大是其客观条件。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形式可以采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形式,因此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垄断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价值是教育科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也是左右教育实践选择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教育都要谋求、选择某种价值.由此可见,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由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教育价值观.即追求个人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社会的、外在的教育价值观.这通常被表述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正确地解决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其服  相似文献   

4.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公共性的有无问题,存在的只是公共性的多少和实现方式问题。考察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有两个基本的路径:系统论的奠基;生成论的奠基。前者讨论的是公共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根据问题;后者研究的是公共性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环境与条件问题。在系统论奠基的视野内,公共性的需要奠基于人的片面性和非自足性之上;在生成论奠基的框架内,公共性表现为通过交换、交往,简言之通过合作所产生的"合作剩余"。"合作剩余"是公共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过程。实质上,公共性的生成论奠基乃是系统论奠基的历史展开形式,这种历史展开主要有机械和有机两种方式;而就公共性的表现形态看,有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精神形态三种形式,经济形态的公共性是基本的,政治形态的公共性是核心的,精神形态的公共性乃是终极的。无论何种形态,公共性的内容便是公共价值,而生成公共价值必须公开且充分运用公共理性。在市场社会,三种形态的公共性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在世界历史交往不断普遍化和深化的背景下,尽管经济的和政治的公共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精神形态之公共性的危机却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价值”时,我们常常从理论上把它的基本特征表征出来,例如,我们可以把价值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价值的效用性、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这样来回答价值是什么,似乎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价值的效用性,是说价值对人和社会来说,亦即对于价值主体来说必须具有某种用处。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价值的社会性,指的是价值表现的社会属性,即价值背后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性质;价值的历史性,是说价值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性、相对性和变动性,或者说离开具体性、相对性和变动性的价值是无法确定的。因为价值是客体的特定功能和主体的特定需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拓展和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嬗变,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内驱动力,它不仅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也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生成于历史个体与公 共场域的中国精神,其公共性生成也必然遵循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即基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大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生成逻辑。只有厘清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才 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治理的视阈中,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都蕴涵着一定的公共性,公共性具有特定的语境和含义.公共性是国家、市场与市民社会合作的基础及联系的纽带.同时,公共性的价值目标在国家、市场与市民社会的治理中得以实现.治理的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起点,以公共领域为场域,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治理的特定活动中,公共性产生于公共领域,同时,公共领域为公共性的实现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由此,公共性表现为系统共生、协同共治和持续共享的特质,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就应当具有公共性.而这个社会性,即存在于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的领域之中;它的功能发挥,即能使所有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亟需的公共理性,一种发挥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独立自在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地继承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诺丁斯提出了公共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反对把公共关怀素养理解为个体完善的人格,也反对把公共关怀精神理解为一种宗教领域的善。归纳起来,诺丁斯公共性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宗教教育观、德育功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中。诺丁斯公共性教育理念具有主客统一的思想倾向和幸福分享的价值取向,前者能规范高校教育性质的定位行为,后者能指导公共知识的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出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本质上便是一个“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人文价值诉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性的缺失。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强烈呼拳着对新型公共性的关注,构建新型公共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只有立足于“公共性”人文价值诉求基础之上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浅议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经济及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即市场活力和优势,挑战即工业结构急需调整、人才需求强烈;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应积极面对市场经济,大力培养市场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优化人才结构,不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建议即: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高职教育市场观,实施投资多元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高职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政府投资是政府配置公共财政资源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公共性是政府投资的本质属性,在根本上决定着政府投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针对政府投资公共性可能存在的流失问题,应在职能、政策和项目三个层面上不断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增强政府投资的公共性,从而使政府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客观公共性,因而科学技术被看成仅仅是价值中立的,进而科学技术就会被仅仅当成一种谋取物质利益和提升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工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深度的科学技术化,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及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下降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无人幸免.由于无人幸免,因而也是一种公共性,只不过是负的公共性或坏的公共性.为了消解坏的公共性,就需建构一种好的公共性,即人本性公共性,这种人本性公共性就是科学技术的应有约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去公共性”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价值取向扭曲,出现了"去公共性"现象,引发了公平性危机和公共责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在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部分供给主体的"利益偏好"和部分企业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大众利益.我国教育事业、经济适用房、高速公路收费民营化中出现的"去公共性"现象,主要有理论、技术、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原因.从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加强政府责任、健全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凸显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理性和共识危机,西方流行的现代化论述提出了构建公共性、公共理性和交往理性等概念,寄望借由某种程序理性复造社会共识。而完整的共识机制须由价值理性与程序理性共同担保,公共性不能退守、窄化至程序规范之维。清理中国传统社会共识观念史,可发现公道凝摄、公理体认和公议确证三种共识机制及其价值之源。此三种设计,为重构现代社会共识机制,平衡多元与同一、自由与秩序、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等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像和观念参照。  相似文献   

16.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正呈现"公共性"这一新的时代特性。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教育所蕴含的公共性不是人为赋予的,亦非主观思维的结果,而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展现出来的。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共性正处在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只有深入把握其未来发展的走向,才能建立适合时代吁求的教育公共价值信念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语境论看高等教育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话语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之中,自从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之后,在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社会,为经济社会培养人才就成为一种基本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正在接受一个融合了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特征的新社会语境的检视,创新教育应运而生。新的高校创新教育话语表达应遵循教育的内部逻辑规则,在很多场合被认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私之辨、义利之辨一直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属性和要求,公共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就公共性问题的产生、基本标志、凸显与困境进行说明,对公共性理念进行历史检视和当代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模式、发展定位、资金投入、与区域经济默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